古道边的茶联

  从普洱这个茶马古道的源头零公里出发,有6条茶马古道,分别通向北京、西藏、缅甸、越南、老挝等地,再转口其他国家。这6条茶马古道中最主要的有2条,即官马大道和藏马大道,经墨江、玉溪、昆明到北京的茶马古道即官马大道,普洱人称为前路;而从普洱出发,经景谷、景东、大理、丽江到西藏的茶马大道即藏马大道,普洱人称为后路。藏马大道从普洱出发后,经过宁洱千刚风雨桥,贴着二无量山,进入景谷,镇沅,然后沿着大无量山,一直往北,过大理进丽江,穿过莽莽横断山脉,进入藏区,一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说和故事。就在这条崎岖的藏马大道旁,就有一塚镌刻着茶联的大墓,叙说着悠悠古道上的茶人轶事。
  这塚镌刻着茶联的大墓,就是今景谷县小景谷镇的纪襄廷大墓。岁月悠悠,古道苍茫,大墓斑驳,日月可鉴。
 
  纪襄廷何许人也?我找到了景谷文史资料第五期认真查阅了有关史料。有文字记载:“纪襄廷,名肇猷,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景谷县景谷乡纪家村人。自幼家贫而发奋勤学,尔后考取秀才,补禀,至岁进士,并赏六品衔。是清朝景谷唯数不多的进士之一。纪襄廷事母至孝,曾获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纯孝性成’匾额一方。纪世居景谷,目睹景谷山脉重重、农田稀少,每年谷米所出不敷食用,民生日困。经研究考察,以景谷乡气候、土质之宜种植茶叶。并向外地选购种子,先于陶家园种植数百株,复于塘房山续种数十万株,精心培植,数年后蔚然成林,可供采摘。并以栽出者资为观摩、广泛倡导,民众群起仿照而大量种植,使景谷乡大量荒野变为茶园,昔日穷乡僻壤变为商贾云集之地,国计民生日益富足,地方文化更加繁盛。这些历史功绩,民国云南省教育、交通两司司长、东陆大学(云南大学的前身)校长董泽撰写的墓志铭上有详细记载。
  在纪襄廷的引领倡导下,茶叶种植在小景谷全面推广,并影响到相邻的民乐、钟山、振太等乡村,地处思茅西北一隅的景谷乡形成了新的普洱茶集散地。并以位居进藏茶马古道要冲和更接近藏区而受到众多商贾的青睐。小景谷街一时商贾云集,驮马往来穿梭,热闹非凡。这里的茶叶沿着茶马古道,在马蹄声中源源不断地运往四川、西藏乃至国外。史料记载,民国二十六年,小景谷街共销售茶叶550吨。后茶业在当地长盛不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小景谷还以年产万担茶的业绩,被云南省命名为‘万担茶之乡’而受到表彰奖励。景谷乡境内栽培型古茶树众多,茶叶品质优良,民众多有实惠。现苦竹山一带连片的百年古茶树正是当年纪进士倡导种植并亲自示范栽培而留存下来的。如今在纪襄廷墓碑旁有当代王毓嵩先生联语:‘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蹻而后见公一人。’”这段景谷文史资料叙述得清楚翔实。
 
  2007年和几个昆明的茶人一起到景谷。我们在小景谷徐永齐朋友的陪同下找到了纪襄廷的第四代孙,50年出生属虎的小名叫昆福的纪德福。纪德福告诉我,纪襄廷是他的老祖,第二代纪仁寿是他的爷爷,第三代纪文焕是他的父亲,他父亲排行老二。现在他也当了爷爷了。
 
  此后我和纪德福成了朋友,每年都要到他家几次,有时和普洱茶人有时和三五朋友,有时为了品茶买茶,有时为了寻踪问古,有时仅仅消闲溜达一圈。
  在纪德福的带领下我们去拜竭纪襄廷大墓,大墓位于纪家村头,距小景谷街1.5公里。墓地面积一亩左右,原属纪家花园,现改种农地。纪襄廷大墓和他的后人的墓地在一片苍松和茶树中间,有一条水泥路可通往。墓地旁,还巍然耸立着升斗锦标石柱,这是当年南京民国政府专为其长孙纪文光任职于云南省漾濞、六顺两县县长而建造的纪念物。
 
  墓碑始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部土石结构,八字造型,高8.8尺,宽6.6尺,长9.9尺,墓门的正中及两侧镶嵌有五块大理石。吉祥物雕塑有龙、狮子和麒麟。
 
  左右两侧的墓志铭文,系原民国高级将领、长沙起义有功之臣、后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要职的李觉委托时任云南教育交通两司司长、云南大学前身即东陆大学校长董泽亲笔撰写的:“前清岁进士兼六品衔纪公襄廷墓志”。
  墓志详细记载了纪襄廷的家世、为人、德行等等,由于铭文较长,我摘录了有关种茶历史的部分内容,以印证之前读过的文字。
 
  除墓志铭外,大墓两侧下方左右各镶嵌一块大理石,作为“前清岁进士兼六品衔纪公襄廷荣哀录”。在墓门上不但有主碑还有副碑,不但刻有长达数千字的墓志铭,还有镌刻这么多挽联的荣哀录。不仅墓门对联与茶有关,而且荣哀录上有许多幅对联都和茶有关,这在普洱茶区乃至全国其他茶区都是极其罕见的。
责编: 娜乌西卡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