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茶歌舞、戏曲

  茶歌、茶舞和诗词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成为社会生产、生活内容以后所见。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 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 ”,就是指茶。至于专门咏歌茶叶的茶歌,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 赋,季疵有茶枳”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枳,是陆羽的六羡茶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此外,有关唐代中期的茶枳,在《全唐诗》中还能找到如姣然《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流传的《贡茶鲫鱼歌》。这首歌,是正德九年(1514)按察检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的。其歌词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另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歌词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唱出了富阳地区采办贡茶和捕捉贡鱼,百姓遭受的侵扰和痛苦。后来,韩邦奇也因为反对贡茶触犯皇上,以“怨谤阻绝进贡”罪,被押囚京城多年。
  茶歌的再一个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的茶山歌,其歌词称: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此外,在西南山区,也淬许多茶枳,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并列,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民歌一种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的范围了。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族,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便如居住在滇西北的藏胞,蔻、生活时,随处都会高唱没的民歌。如挤奶时,喝“格奶调”;结婚时,喝“结婚调”;宴会时,唱“敬酒调”;青年男女相会时,唱“打茶调”、“爱情调”。又如居住金沙江岩的彝族,旧时结婚第三天祭过门神开始正式宴请宾客时,吹唢呐的人,按照待客顺序,依次吹“迎宾调”、“敬酒调”、“敬烟调”、“上菜调”等等。
  当代,茶农随着经济上的日渐富足,文化上的不断提高,正如民谣所说:“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筐茶叶一筐歌”,歌声更是不绝于茶园,回荡在山欲。与此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到茶乡采风,使茶叶民歌由山乡登上舞台,走进银幕,响彻大江南北,传遍长城内外。如周大风词曲的《采茶舞曲》展现了一幅清新的江南茶山风光画卷。如其歌词云: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岩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们东山西同采茶忙。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插得秧来匀又快,采得茶来满山香,你追我赶不怕累,敢与老天争春光,争呀么争春光。”
  茶舞中最著名的要数《采茶扑蝶》,歌词清新,动作优美,我国茶戏,浒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区。以江西最为著名,亦流传最广,分支繁多。江西采茶戏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分支剧种。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戏曲,其最早的曲牌名,就是“采茶歌”。再如采茶戏的人物表演一,又与民间的“采茶灯”极其相近。茶灯舞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二男二女,所以亦叫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参加演出。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开工上,也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其特点是一唱从和,即由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喝“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蔻,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
  其次,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交互影响。茶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主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密切关系。
  5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戏剧事业发展,戏剧舞台上也出现了一批以茶事、茶馆为背景的话剧与电影,著名的有老舍先生的《茶馆》、《嘉鹊茶歌》等。
  《茶馆》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力作,全剧以旧时北京裕泰茶馆为场地,通过茶馆在先生不同三个时代的兴衰及剧中人物的遭遇,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和黑暗。此话剧在国内久演不衰,在巴黎献演以后,还轰动了法国和整个西欧。
  同时,茶在世界各国的戏剧中,也早已有反映。例如1692年英国剧作家索逊在《妻的宽恕》一剧中,就特地插进了茶会的场面。英国剧作《双重买卖人》和《七副面具下的爱》,也都有不少饮茶及有关茶事的情节。再如荷兰1701年就上演的《茶迷贵妇人》,至今在欧洲有些国家,仍作为古典戏出现在舞台上。至于东邻日本,在他们的影视中,饮茶、茶道的情节,随处可见,还创作了《吟公主》这样以茶道为主要线索的电影。《吟公主》讲的日本茶道示师千利休反对权贵丰臣秀吉黩武扩张,最后以身殉道的故事。其主要宣传的,也即是要人们热爱平和、尊长敬友和清心寡欲的所谓“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