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米茶

  客家人有句俗话说:“好女不过家,好男不吃茶。”过家,即常常出头露面处处串门走亲戚或去别人家玩,此为从前女性之大忌。而男人不吃茶,这茶就是米茶。
  客家米茶,早在三国魏张辑《广雅》中已有“米茶”的记载,时人已惯于用葱、姜、桔皮等作飧料了。它源于华夏、盛于长江中下游,至今仍撒播于闽、粤、赣等客家区域。
  具有悠长前史的米茶,望文生义,既有大米,又有茶叶。米茶制造简单易行,在客家区域简直家家户户都会制造米茶。米茶不是以茶叶擂制,是用炒熟的籼米为主料,放入陶制刻有尖利锯纹的牙钵,用一根茶树木槌,左手抓住顶端,右手将槌棒抓住,钵置膝盖部位双腿夹紧,槌沿牙钵壁顺时针旋转,有节奏地擂动,待米糊成浆后,放入锅中滚水煮沸,参加炒熟的作料,便成米茶。不过,大米在擂制之前,应掺入茶叶、生姜丝同大米在锅中炒熟,这样磨成后的米粉煮成的米茶呈黄褐色,色彩可人又助消化。
  米茶的作料较为考究。精、粗皆由主人的经济状况和不一样时节的时令菜而定。一般来说,一年四季常有的作料如:又鲜又瘦的猪肉丁、黑白相间的香菇丁、金灿灿的煎豆腐丁、又嫩又黄的豆芽(切碎)等是必备之料。若春夏时节可加上豆荚、春笋或笋干(切丁),再加韭菜为香料。秋冬时节加冬笋、大蒜等香料。这些作料炒熟,调好味即泡在米茶中,客人随到随吃。
  煮好的米茶色香味俱佳,其色五光十色,其香直透内心,其味香甜可口。
  每年的花朝日是客家的“妇女节”,这天的女性不能下田、不能用针的风俗沿用至今,这天简直家家煮米茶庆祝,吃茶成了女性的“专利”。
  食米茶有一种很热烈的空气,它是一道亮丽的客家风情画。食米茶时不用等人,煮好就吃,随到随吃。往往是先到的客人坐在凳子上围着桌子食,后到者没有座位就站着食。那些穿红着绿的女客在饭桌边团团围坐,一边食米茶,一边拉家常。主人一边不间断地顺次添茶,一边一再举箸“食啊,食啊”。
  每逢喜庆生日,母亲便要擂茶答谢女眷亲邻的热情帮助;闺女出阁,乡亲们一钵钵米茶,意谓谢茶之礼;谁家生孩子、过大寿、迁新居、康复、升学也是一钵滚烫的清茶款待乡邻宾朋;有时邻里发作抵触,因言语不妥发生隔膜乃至抵触,懊悔的一方便在“功德妇”的促成下自动请米茶称谢。满村妇女欢聚一堂,喝着浓浓香香热热辣辣的米茶,畅叙轶闻趣事,彼此间的对立仇恨登时荡然无存,两边友善如初,共处和谐。
  客家米茶,凝聚了客家人的勤劳才智,也蕴藏着客家人五光十色的饮食文化,一起也表现客家人容纳坦白的广大胸襟。
责编: apple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