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凤冈方言中的“茶风”

  凤冈小伙舞壶敬茶(图一)
 
  方言,林林总总,方言中的“茶风”五彩斑斓。凤冈方言虽然有着川黔方言大片范围,但仍然具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特点。享誉中国茶海之心的凤冈,其方言长久影响着“茶”元素的价值和灵动。“方言”与“茶风”彼此依撑传递着茶文化中的大量自然人文信息,夹杂着土著人淳朴的俚语和风情民俗,一路飘来,泥味浓郁,栗香悠远。
 
  漫话凤冈方言中的“茶风”(之一)
 
  “道道儿”上的茶风
  唐·陆羽《茶经》“截图”(图二)
 
  茶道上,古人中的“茶先人”用俚语有之。陆羽在茶道上结识好友茶僧皎然在酬答之作《九日与陆处士饮茶》一诗中写道:“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其诗以朴实的语言将作者与陆羽的友谊情调鲜明地勾勒出来,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道是道,非常道,道是一种事物的本源、真理,做人行事的规矩和准则。过去,这里的人把典、经、书页、文书等书籍、檄文均称作“书儿”。称说话人的文绉绉叫“抛文儿”,常常说文人的话儿上过书儿。陆羽《茶经》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人们就说成这哒儿(意为这里)的“茶儿”上过茶先人的茶书儿。
 
  的确,翻开《茶经》就能晓得凤冈的茶源,因夷州而著南方之嘉木、竹篾泥木之器具、采茶之时间、制茶之工序、煮茶之工艺、饮茶之方法等这些泛黄的茶词儿,通过土著人方言的“改编”口口相传,如今,虽然人们的语言已大多书面化,但仍能在茶道儿上感受茶风的灵动,有如一茶碗酽嘟嘟(方言,意为浓)的茶水让人品之回味无穷。
 
  的确,有“书儿”上说:茶先人陆羽“泼血之地”在(方言,意为出生的地方)竟陵(今湖北天门)。他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湖北以外的地方,约二十来岁离开家乡在外访茶论水,考察、研究茶事。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他随南迁移民从陕西到江南,生活在湖州,号竟陵子;在江西生活过,号东岗子;在广州生活过,号桑苎翁。茶道上,陆羽往返于湘黔粤之间,其《茶经》定稿与苕溪,死后葬于湖州,在他这一人生的道道上广交名士、跻身士流,研茶事、品茶茗、传茶礼、修茶道、记茶史、著茶文、蓄茶德,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巨著《茶经》,闻名文坛,成为一代茶圣,留下了很多足迹和佳话。
 
  陆羽《茶经》中给出启示:煮茶的过程要程序完整、规范精行,才算得上茶道,反之,“茶废矣”。见物见人,见仁见智,“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挖掘历史人文是借古鉴今对人有启迪,饱含着老子“道生之,德蓄之,物行之,势成之”的精神道道学问。
 
  旧时,夷州故土上的人们称:求学之路为“道儿”,做官之途为“道儿”,做人之理为“道儿”,尽忠之事为“道儿”,尽孝之礼为“道儿”,谓之“道道儿”。古茶乡则习以方言中的茶之说:做官光明磊落,犹如云雾间的茶芽未沾丁点儿尘埃,故叫“正道儿”;做人虚而不实犹如茶叶中的茶泔子,最终被泡茶的人倒掉,故叫“不道儿”;为人无忠无孝,犹如茶人恨茶林中锄不掉的畸形物,称之“无孝道儿”……
  吃茶遗风凤冈煨茶(图三)
 
  几个人围着汆天倒地(意为沸烫)的茶罐,一歇茶酣耳热之后,上起谈子儿或吹起壳子儿,侃天磕地的搬着嘴巴劲。言之:做人要像做茶那样做人,做茶要像做人那样做茶,否则圝碗儿(音luán意为全、都)的歪道儿、邪道儿、混道儿,就会误入其道儿,导致道尽事穷;做出的好茶泡在混道人的茶杯里因其不德器沾污了顶呱呱的茶而逗(方言念dōu)人日噘(惹人谩骂);做人正直,因品节崇高,远离做茶人的“过浓茶”而行“正道儿”,故而走路畅通无阻。
 
  “道道儿上”也讲究广交朋友,说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做什么都得讲规矩。实诚的人不惜把茶罐把儿端得玉呵呵(意为铮亮,不粗糙)的功夫,说成“展劲”,常把这种道上展劲的茶人,说成是喝的“笑合茶”“仁义茶”“展劲茶”,恁样子可品出茶味,悟出茶理。如果失利了,干脆就泡一壶“消火茶”,静观杯中茶叶飘然若仙的情景,调节心态,放下茶碗赶门(意为迅速)走一步看一步(意为应对)。
 
  “杯杯酒,碗碗茶”这句民谚口传甚久,作为表达传统礼仪的形式倍受珍惜,人们于是就挂在嘴巴上。而有不地道之人一门子心思把这一厚人之道的礼节方式,当作“扯孤拐”,变成了“及第”的楼梯,却被“德器”人贬(玩,谩骂,讥笑)成“滑稽茶”“赶趟茶”。
 
  端着茶碗,上一半稍活路的谈子,绝对是正道儿上的人圝全占上风,视丑陋而放下茶碗,谓之“散伙茶”;视可恶则砸碎茶碗,谓之“尽头茶”。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