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兴衰 寺登街

  茶马兴衰 寺登街
  穿越了云南几千年历史的马帮消亡了,大理剑川沙溪古镇的寺登街还在,几乎已被岁月遗弃的深埋于深山荒野里的古道、古楼、古桥、古村落,在文化遗产热的今天一下子被当成了至尊宝藏。2002年中国大理剑川沙溪寺登街被入选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也因此,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游人前来这里,在青石板路上来回穿梭,似乎为的是找寻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
  来寺登街的外国游客也很多。一名叫雅克的瑞士人说:沙溪寺登街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连接西藏和南亚的古集市,因为它保存了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和寨门。其实,大部分游人都会把寺登街看作宝贝而激动着二看着一个个时髦的城里人满怀的亢奋,我常常陷入一种对时空莫名的迷惘与困顿,那些太久远的过去会让今人怀想,而今天的以后又将如何?
  在那些所谓的风水大师看来,他们会把说过黑井、易武等历史文化名镇的话来继续演绎寺登街,说它是一块风水宝地。的确,坐落在剑川沙溪坝子中央的寺登街,地处鳌峰山,取"独占鳌头"之意。我想沙溪就是沙溪,而寺登街是马帮用马驮出来的,因为这里是滇藏茶马古道、盐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数百年来,寺登街作为茶马道又一重要陆路码头,既是食盐的始发地,又是茶叶、马匹、药材、皮货等的集散地,它因马帮兴而兴,因马帮衰而衰,而这就是历史的沙溪、文化的沙溪。
  走进寺登街,你会失声道:"时间真的改变了一切!"那些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仍相当完整地保留着,随处可见的特色民族民居,它们仿佛至今还诉说着当年繁荣之至的辉煌。那清一色的瓦房、依然屹立的古寨门、飞檐翘角的古戏台仿佛还在上演……这的确是个被遗忘得太久的古老集镇,这个曾经繁盛一时商业集镇是谁将它冷落下来的呢?走进寺登街的人逛荡各处之后一般会这样想。不过你还是会又高兴地想,正因为后来的冷落,发展进程的暂停,才使寺登街成为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
  来到寺登街的人们,总是好奇地窥探着一切。面对游人的镜头.寺登街人似乎早已习惯,他们总在做着生活所必须,又纯然属于自己的事情,遇到会有几句对话的造访者,也不打断自己手头的活。这里的居民清闲得很,街上见到的老人一般抽着烟互相闲聊,有陌生人加入,年轻人也不一定会好奇地围拢过来,偶尔只在不经意看见的门荫里,会有茫然的眼睛在瞅你。每当此时,城里来的游人忍不住感慨:在这样的小镇里,可让生命熨贴在清静的角落,把自身由外到里融化掉。而我则想沙溪人会不会从外人的目光里看到这种悠闲日子的价值呢?人,总是既互相妒忌又相互羡慕,而这就生命价值不完美的缺憾吧!
  进入东寨门顺着石板小道往下走不远,便是四方街。用条石铺成的街面历经沧桑,马蹄印犹在,谁会想到这里曾是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中心呢?四周的裁缝铺、剃头铺、杂货铺铺台古旧,一位老人穿着中式长衫,操着清末的熨斗或剪刀坐在店里,偶尔一抬眼,看见我的镜头正对着他,他冲我笑笑,立即摆个造形让我拍照。小孩子们也不因有人拍照而停下欢欢喜喜的玩要。街中有两株五六人才能合抱的古槐树,巨伞般的树冠几乎遮蔽了集市的大半个天井,一个鹤发银须的老人在树下给孩子们摆古说《三国演义》。西面是兴教寺,东面是古戏台,两者遥相呼应。三重檐式设计的戏台上供奉着魁星老爷,已略显斑驳,静默地立着。这一切是那么宁静安适,真是一个适宜人居的地方。世人就是这样,太平淡的生活又不甘寂寞,就连热爱自然纵情山水的徐霞客,途经剑川时,面对当时沙溪的繁华也忍不住"米谷甚丰"的诱惑,竟放弃登临石宝山,而径入人烟地,一改往日重视山川人文的格调,将笔墨集中干田畴粮食。的确,好日子给人的幸福感谁也不会拒绝。就像寺登街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出外奔前程一样。
  面对茶马古道热的升温,这个被闲置已久的小镇建筑,也在迅速增值。戏台对面的兴教寺是目前国内最大、保存最好的白族阿吁力寺院。建于明代的兴教寺是仿效中原的寺院格局,悬山式的五脊顶,多柱多梁,内外墙壁上绘有明代壁画20多幅。而朝里的大殿又是另一种风貌,宽宽的转经廊只为方便远道而来的藏族马帮。兴教寺反映了云南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很多老宅都花木繁多,每当春夏之交,家家院里会弥漫着槐花和玉兰的香气,会把寺登街的游人熏醉,就连很多房屋的山墙上,也都蛟绕迷离地绘着各种菱花图饰。
  寺登街民居中,最突出的是欧阳家和赵家。沿四方街西面的一条古巷在前,一座精巧气派的'三坊一照壁"古建筑呈现眼前,便是欧阳大院。欧阳家是当年的大马店,占地1300多平方米。欧阳大院的大门用红砂石砌筑成,具有欧洲风格,门墩雕刻精美。高大的门楼两边,有对称的图画和对联,图画是农耕图和读书图,对联是"欧脉钟灵地.阳光丽普天",巧妙地将首尾四个字一连,就是"欧阳天地"。大院一层层走进去,高墙下小巷幽深,让人犹锁深宫。正屋气派、厢房别致,一切仍稳健如初,每一个细节精心构建,就连瓦片上都画有春夏秋冬花鸟图案,奢华之致。正房二楼是欧阳家族的祖宗灵屋,中间有一上雕凤、下雕龙的大型佛盒,还有据说从国外用马帮运回来的玻璃。

寺登街 大理剑川沙溪古镇

[page]
  照壁后的另一院为马店,正房南d匕两边的厨房带天并,水并就在双锅灶旁边。马帮住店后,掌柜只提供住宿及马料、柴禾等,饭由马帮和客商自己做二。由大院深入,花园旁边是马厩和客房。马厩门上画有一副群猴图,据说猴子即《西游记》中的弼马温孙悟空,马匹们在他的照看下,当然非常放心。两边厢房为马帮住房,置有带柜的床铺,可以掀开存放东西,人睡其上,很有安全感。有些屋子的通风孔形似铜板,象征财源广进,是马锅头住房的标志,其中面向戏台的墙壁开有窗子,马锅头不必出屋,开窗就能看戏。
  沙溪经济过去很大程度靠赶马运输和商业贸易。马帮分为运茶的长途马帮和运盐的短途马帮。长途马帮多来自藏区,短途马帮多为地方马帮。一名叫杨延福老人回忆说:长途马帮一般有武装保护,多达200余匹马,一来就如大军压境,他们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西门村有位80岁的李德明老人仍精神矍练。他13岁起跟随大哥赶马,他说马帮最多的时候,每天有700多匹马从沙溪坝子经过。各地各族马帮都有旗号。涟旗猎猎,招摇过市,一看就知是谁家马帮来了。敲锣有各种信号,如需对方让路,锣
  就发出"当―当―当"的声音,上坡马便会主动让下坡的马。有时在寺登街狭窄的巷道里,对头而行的马帮强烈地敲着大锣,以他们所听得懂的锣声通知对方,一般是轻让重,少让多,也有簇道的就只能靠武力解决。"那年头,在寺登街经常发生冲突。"
  尽管沙溪的经济在清末已衰落,但寺登街的古道和马帮却一直走到了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成立的头20多年里,马帮还在发挥着历史的作用,公有化的马帮主要运送大米至西藏,直至被公路汽车运输取代,然而公路却并未经过沙溪,马帮式的运输及商业贸易消失了,古镇上所有的喧嚣一下子沉寂了,过去频繁的赶街天也延期而冷清了,犹如一台盛大的演出只留下空空的会场,然而这个完好会场却在今天又派上文化遗产和旅游经济的大用场,正是茶马兴衰寺登街,斜阳古道又逢春。沉寂已久的寺登街又将变幻一番新模样,马帮文化还将持续着它未完的生命。

寺登街 大理剑川沙溪古镇

责编: juses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