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红塘村聆听茶马古道的故事

  
  图为:红塘村少数民族群众在采茶。
 
  碧空澄明,帘卷西风,我踩着冬天的肩膀,走进了乡愁萦绕的滇西茶马古道上的红塘村,聆听茶马古道的故事。
 
  凤庆旧称顺宁,是茶香浸泡的古城,3200多岁的锦秀茶王依然挺拔;30万亩茶园,让凤庆有了全国十大产茶县的美誉。《滇海虞衡志》有“顺宁(凤庆县)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的记载。翻阅《凤庆县志》,发现红塘村在茶马古道北道上,609户人家,像星星般诗意地洒落在5600亩茶园中,成为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南来北往的马帮,沿着红塘村的红木村、塘报营、马力坡,经鲁史古镇,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巍山)抵下关,再往丽江、康藏……茶马古道一头挑着凤庆人的柴油盐酱醋茶,一头挑着大山之外沉甸甸的梦想。
 
  这是一根承载千年茶文化的琴弦,只要你轻轻一拨,就能听到厚重的历史回音。在王秋珍老人的记忆中,祖辈曾经说过,红塘村的茶园,原来只有张家和赵家基地,许多岁月的堆叠,才铺就今天这漫山遍野的新绿。那时候,茶叶都是手工制作,通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制作出来的茶外观呈黑色,所以叫黑茶。手工制茶极为考究,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承转,每一分火候都需凝心聚力揣摩把握,靠的不仅是灵气,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静静地行走在古道上,千年的人行马踏,早已把古道瘦得光亮,夹道的蒿草,还在疯长,岁月的风将古道慢慢裁剪,叮当千年的驮铃声,再也听不到。
 
  不少名人都走过这条道,最著名的要数徐霞客。1639年,他从凤庆出发,经红塘村,过漭街渡,夜宿鲁史,渡黑惠江,取道巍山。其游记中提到的塘报营,就是现在红塘村的塘报营自然村。当年,只有一二户的塘报营,现在是小洋楼拔地而起,青茶山作绿化,清泉为饮水,鸟鸣伴晨曦,好似世外桃源。
  图为:红塘村的茶马古道依然保持着曾经的模样。
 
  对于当地的人来说,红塘村是他们的全部,是他们生存的家园;对于过往者,红塘村只是旅途中的一个驿站。
 
  “爹妈叫我耕田犁地我不去,我赶起骡马上茶山。茶山茶山茶不发,花山花山花不开。好茶害茶勒两驮,驮子备满离家乡。”郭万福老人的赶马调如泣如诉,我们听得如痴如醉。那崎岖逶迤的茶马古道上,有赶马人说不完的辛酸,也有许多豪迈和悲壮。
 
  红塘古道边的老屋已经很少有人居住,交通便利的公路旁成了更多人选择的天堂。一个叫做烟房小组的自然村,老屋已经被改造得富丽堂皇,走上青石铺成的台阶,穿过厚重的大门,就面对一溜高势的堂屋,屋高、檐势平阔,演绎着农村发展的新篇章。老井龟缩在道路的角落,向外漫溢着,润泽着一代又代的村民。
 
  马力坡是古道上有名的陡坡,上坡艰难,下坡更是不易,稍不留意就会驮毁马亡。现在,站在望城关上俯视脚下的马力坡,它在杂草和时间的掩映中,仍依稀可见,只是,再也看不到有马帮经过;满眼依山蜿蜒的茶垄,一圈一圈,层层叠叠……
 
  达达的马蹄声不再,骡马的嘶鸣远去,茶马古道已成记忆,供那些来往红塘村的人们打捞。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