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费时代国茶“慢功夫”输英日 中国茶形象亟待重塑

  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大体而言,中华文化多体现在人文和地理两方面,却更侧重人文。若将黄河和长江视为华夏文明的发端,那么被大河滋养抚育的炎华子孙则始终用勤劳质朴和聪明智慧续写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史。茶,恰恰作为一种食物和文化的结合体,融哲学、宗教、民俗、礼汉、医学、园艺等于一身,形成一个中国特有的浩瀚庞杂,分支众多的茶文化生态体系,延伸贯穿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中国历朝历代,以市井百姓为代理表的大众文化和以文人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为代表的精英文化一直是筑立中华文化大厦的坚固基石。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不论庶民百姓,还是文人贵胄,几乎生活中一天也离不开茶,尤为可贵的是,二者通过饮茶,把茶不为人知的资质彻底盘活、焕发。百姓喝茶,话农桑,讲孝悌;文人品茶,明志抒怀,著书立说。因此,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一直散发着茶的清香淡雅和智慧魅力。综上所述,茶文化的内涵更多应该是茶文化兴起者们赋予茶的独到理解以及茶因其特有的品质反哺给人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茶的最初发现、应用和种植是由民众而来,但形成文化现象却首先从上层开始。由于饮茶人身份属性的差异,茶文化与社会各阶层和流派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进而衍生出人茶合一,以茶为媒著书论道的欣欣向荣景象。特别是百家齐放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参禅;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玄学家酌饮则追求逍遥放达、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茶,真正摆脱食用身份跨入文化范畴大概要溯源于晋以后。两晋南北朝时期,张载、刘琨、王濛、褚裒、左思、杜育、陆纳、谢安、桓温、王肃、刘镐等文人士大夫均喜饮茶。茶,作为风流雅尚而被士人广泛接受。一系列的咏茶作品也开始继饮酒诗词之后大放异彩,继而影响到了更多文人以茶为引,加入到争奇斗艳的队伍中来。唐代陆羽一部《茶经》更是影响深远,不仅是唐代中期以前对中国茶事的历史总结,而且进一步弘扬了中华茶文化,发展茶文化事业,这之后,以茶马古道为代表的茶的商业贸易和茶道文化开始进入了双重繁荣轨道。
 
  客观地讲,早期的茶文化,其发起者更多是知识分子。茶历来被知识分子视为彰显风雅,凸显高风亮节的专属产品,这或许是源于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生活起居和传诸后世的诗文创作中无不闪动有茶的身影不无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清茶一杯,宠辱不惊,闲看天外云卷云舒的隐士生活,正是文化精英们对茶达成的一致共识。茶与禅、棋可谓君子三宝,然而茶更胜一筹,它本身蕴含的先苦后甜的官感享受和涤荡人心的清雅本质恰恰暗合君子处世之道。
 
  贡茶贩茶
 
  据史料记载,贡茶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昭示臣服之意。所纳茶叶为统治阶层专享,同时也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茶叶作为一种高级贡品,在中央和地方政权中扮演了厘清权限,区别宗属维护边疆各族稳定的政治角色。与此同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拜茶叶所赐,世人有了一段完整回顾历史变迁、了解沿途风土人情等习俗的珍贵文史资料。
 
  茶馆文化
 
  如果说,两晋南北朝士大夫饮茶领风雅之气,并将其上升到人文高度,寻常百姓吃茶则仅仅是饮食文化的初级档次,那么,中唐之后,茶馆的应运而生则彻底开启全国上下饮茶的风气。
 
  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在此基础上茶馆正式形成。“自邹、齐、沧、棣、渐至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是关于茶馆的明确记载。斗转星移,一千多年过去了,茶馆发展至今,它的外貌和形式有所改观,但所承载的使命和成立初衷仍然未变分毫,那就是促进商业信息交流,沟通感情,维系社会关系;不仅如此,茶馆还繁荣带动了一批批德艺双馨、颇具文化底蕴的评书戏曲艺人,这些人至今活跃在城乡大大小小舞台上。茶馆因此也成为百姓消遣解闷,了解历史典故、接受文艺熏陶的生动讲堂。
 
  茶礼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待人接物,礼数众多。在古代,有五礼之说,分别是: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不论哪一种场合都能窥得茶的身影。奉茶司茶,充分体现了茶文化在社会习俗中扮演的礼仪角色。有时候,茶,不仅作为待客解渴的冲饮,同时,由它衍生出来的隐喻和习俗更是让人拍案称绝,啧啧称奇,从而感叹茶的魅力和万能。例如清朝官场盛行一时、广为人知的风俗——端茶送客,便是以茶为载体的社会习俗。下属拜谒上司,上司虽让侍者泡茶款待,但绝大多数是走一个形式。当上司举起茶杯作欲饮状时,则暗示谈话完毕,左右侍者心领神会,昂首高呼“送客”。在这里,茶充当了一个委婉下逐客令又保存双方颜面的道具。尽管端茶送客或多或少暴露了士大夫的附庸风雅,把玩文字的圆滑习气,但世故练达的官吏们常常钟情于在茶上做文章却是有迹可循,有史可考的。
 
  节气民俗文化与茶养生
 
  作为茶文化的推崇者,中国人因喜爱喝茶,讲究喝茶闻名海外,这绝非一些快餐文化主导的西方国家单纯为消遣时光和提神醒脑可比。唐陆羽的《茶经》记载过茶叶对养生的功效,同代的刘贞亮也提出了"茶十德"。其中就有: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同时,国人种茶喝茶深谙遵从时令节气的养生之道。对于不同的节气,自古人们有着顺应自然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间逐渐形成了许多基于节气的生活方式,后来改生活方式发展成为一方风俗,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喝茶亦是如此。一般来讲,中医和营养师提倡:冬季宜饮热性最大的青茶(又叫乌龙茶);夏季宜饮冷性最大的白茶;秋季宜饮热性适中的绿茶;春季宜饮热性偏高的红茶或黄茶。可见,茶文化始终穿插交织着民俗文化、养生保健、农事农谚等中华文化,彼此相生相依,互为辅佐。
 
  倡导健康,饮茶风气日浓的当下,茶文化内涵和习俗承载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厚重底蕴,在扩大内需的国茶产业进程中,可适当选择由茶礼、文人诗篇以及饮茶养生知识等民俗方面入手。在日本、英国全面占领全球茶文化和商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下,茶叶发源地——中国,茶应该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挂钩,牢牢占据国内市场再图扩张。总之,若想享誉全球,传统茶叶精烹细作的慢功夫模式早已经不再适应快消费时代的消费需求,需转变策略。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