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茶厂的古往今来

漳州茶厂的传统茶叶
  在漳州立人学校的大门旁,矗立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繁体字“福建省漳州茶厂”。在日新月异的都市,人们看到的大多是时髦和新潮,那块白底红字的老门牌显得与这个年代有点格格不入。

  走进漳州茶厂二楼,斑驳的办公桌、独特的大茶碗、简易的审评台……处处保存着过去的时代气息,但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奖状,似乎又在向我们诉说老茶厂曾经的辉煌……

  在对老茶厂的采访中,茶厂的先辈们对曾经的创举感到自豪,但面对残酷现实,有着“欲说还休”的苦衷。斟上一杯大碗茶,让我们一起倾听漳州茶厂背后的故事。

茶厂初建 发展迅猛

  漳州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有饮茶种茶的记载。解放初,漳州茶业百废待兴,为了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政府加快了茶叶生产的步伐。1952年6月,华东区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漳州办事处成立了,并于1954年在漳州官园建立了漳州(安溪)茶厂。1956年,由于省公司的改制,漳州(安溪)茶厂更名为福建省茶叶公司漳州茶厂,担负龙溪地区、龙岩地区乌龙茶收购、加工、内外销售任务。

  1964年,漳州市掀起了向山地进军、大规模开辟高标准新茶园的高潮。短短三年就开辟扩种新茶园37847亩,相当于1949年至1964年扩种总和的3倍多。由于当时的厂房是租用民房,简陋矮小,设备大都为竹编具,以手工操作为主。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1969年投资91万元,在小坑头建设新厂(即如今的漳州茶厂),并于1971年搬迁后投产。

  昔日辉煌 风光无限

  新厂投入使用后,茶厂的效益逐年递增。当时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再一次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1979年到1984年期间,漳州茶厂注重资金积累,充实干部职工队伍的后备力量,还在1982年成功研制了6CT15-350型茶叶拣梗机和电子控制均堆拼配自动线作业,使生产向机械化、自动化迈进。



  随着一幢五层楼半立体车间的竣工,漳州茶厂迎来了历史最辉煌的时候。100多台全新的设备、内外销独立的流水作业线以及自行研制的加层干燥机和电脑茶叶拣梗机,使当时的年生产能力由750吨扩大到2000吨。“当时茶厂效益好,有时单单拣梗女工就达1300多名,新设备投入使用后,不仅拣梗率提高了10%,更实现了烘焙、计量、储存、拼配、装箱一条线作业,场面颇为壮观。”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生产茶叶的情景,漳州茶叶协会秘书长黄艺辉有感而发。“安全先进单位”、“商业部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省级先进企业”……一个个荣誉奖牌的取得,印证了当时的辉煌。

  效益下降 逐渐没落

  如果你是老漳州人,说起“芝山牌”铁观音、黄旦、流香、龙珠等老茶叶品牌你一定不会陌生。这些茶曾经是漳州茶厂的骄傲。在外销上,它们远销香港、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各国;在内销上,它们获奖无数,在福建、广东等市场,销售一直供不应求。



  可如今,谈到漳州茶厂,谈起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老茶叶品牌,知道的人却越来越少。茶厂老员工感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赋税重,费用包袱大等原因,使得茶厂的效益逐年下滑。迫不得已,茶厂在2000年实行了大幅减员。

  渐出困境 茶香再飘

  此后,尽管茶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漳州茶厂始终做好产品质量工作,进行机构体制改革,在主管部门市供销社的支持下,企业进行资产盘活,部分场地出租漳州立人学校;逐步减少历史包袱。

  2007年漳州茶厂和茶农联手,建立5000亩的茶叶出口生产备案基地,每年都通过福建省商检局的检查。2009组建茗汇茶叶合作社,发挥漳州茶厂的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服务和评茶师的培训 ,实现产销联合,提高茶叶的品质水平和推广茶园的新技术,促进我市茶叶生产的发展。他们还逐步恢复一些传统老产品色种、流香等产品的生产出口,2010成功开发乌龙茶改制造红茶的新产品,并且经过严格的农药残留检验,打入国际市场。黄艺辉告诉记者:“现在茶厂每个月都会生产一定量的茶叶,主要是销到广东地区,还有少部分外销。”

  虽然现在茶厂效益并不好,但他们要一直坚守着,希望这个曾经光彩的老国有茶厂能再现辉煌,茶香再飘。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