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各届领导指导茶叶工作的主要方法

  日照各届领导指导茶叶工作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一般号召和典型推动相结合
 
  任何工作都有一般号召:提出任务,交代方法,限定完成时间。但是仅有一般号召,工作是很难开展起来的,必须有典型做出样子,加以推动,才有成效。开始南茶北引,县里在安东卫北山村、西赵家庄子试种,就是培养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短短十几年时间,到1980年种茶村就达到333个,茶园1万亩以上。随着茶叶产业规模的扩大,各生产环节的分工越来越细,标准化、社会化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专卖鲜茶叶的市场。各级领导不失时机地培养典型,加以正确引导,推动茶叶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巨峰镇领导根据鲜茶叶交易情况,大力支持薄家口建设鲜茶叶市场。他们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30万元,帮助村里自筹资金70万元,建起了交易设施:场地33亩,鲜叶交易大棚4个,商业房44间,质检、卫检设备一应俱全。这个鲜茶叶交易市场,全年交易额2.8亿多元。不仅给周边40多个村,11000多户茶农生产带来很大方便,而且使他们年增收7600多万元。薄家口鲜茶叶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巨峰镇按这个标准又建了4处,至2013年,全市共建鲜茶叶市场11个,使茶业发展更稳定、更扎实了。
 
  为了解决干旱、冻害问题,各级领导总结了后黄埠就地建水库、塘坝保证灌溉水源,皂户沟、润芽茶叶合作社扣薄膜防冻、保茶蓬安全过冬的经验加以推广,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尊重专家,注重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日照历届领导,都十分尊重茶叶专家,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
 
  1966年,省商业厅厅长刘凯来日照时,县里就请刘厅长派懂茶叶的专家来日照当面指导。刘厅长很重视日照的要求,不仅派来了省里的技术员,还专门到国家农科院请专家。1968年,国家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派专家段敬堂、吴询、殷坤山来日照配合省种茶组对试种地进行调查,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1971年,国家茶叶研究所的夏春华、翁忠良帮助西赵家庄子建立了山东第一个茶叶初制厂。1973年,山东省农业电影社在日照县开始拍摄南茶北引科教片,此片后来不仅在山东,而且在北方一些省区播放,对“南茶北引西迁”发挥了很好的示范效应。1975年5月,茶叶研究所专家虞富莲用杭州碧螺春、龙井技术在上李家庄子炒出了日照绿茶“雪青”和“冰绿”。1967年到1981年,国家茶研所先后派11批17人次来日照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日照茶业发展,省和国家农科院茶研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这些专家,县里领导都很尊重,定期看望他们,听取意见和建议。根据当时的条件,生活上给予关照。长时间住下的人,每人配一辆大金鹿自行车。据虞富莲回忆,这辆自行车的作用,不亚于现在一辆小汽车。他们骑着自行车,经常出入面积较大的茶园,与茶叶队(组)长研究茶树的栽培、管理问题,研究提高炒茶工艺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进入21世纪后,市、区、县领导更加重视发挥茶叶专家的作用。一方面注意培养长期在第一线工作的茶叶技术员,关心他们的技术职称晋升,鼓励他们勇担重担,大胆工作。另一方面和国家、省茶叶研究所挂钩,请专家定期来日照指导茶业工作,并派技术员参与上级茶研所的专题研究,以求进一步提高日照茶的质量。
 
  (三)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扶持茶叶发展
 
  南茶北引前几十年,日照县虽然财政紧张,但每年都尽量挤出部分资金扶持茶业发展;建市后,开始财政也不宽裕,但总能拿出部分资金资助茶叶生产;最近几年,市财政比前宽裕了,每年给茶业的资金都列支几百万元。除了从财政上挤挪,还跑省向有关机关寻求支持。1978年,城关烟墩村在黄山南麓开辟了百亩茶园,苗全苗旺,很是喜人。但严重缺水源,存在旱死冻死的危险。村干部着急,多次请县里扶持打井,县里领导也很急,可是财政实在拿不出钱。春天,省里开多种经营会,分管领导借开会空隙,到省商业厅找厅长汇报日照茶发展情况,请求支持烟墩克服困难。商业厅领导对日照干部群众发展茶叶生产的热情很赞赏,不久就划拨了4万元,帮助烟墩打了一眼深水井,解决了茶叶灌溉用水的困难。现在这片碧绿如锦的茶园,不仅是黄山前的美景,也是山东路西端靠城最近的亮点。
 
  日照茶五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长远看,这只是阶段性的成绩,今后日照茶的发展仍有空间,一些茶园面积小的乡镇,空间更大。今后建茶园要按照高标准规划,达到茶园生态化、茶叶有机化、功能多样化。
 
  半个世纪以来,日照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扬勇于实践和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迎战了一个个困难,破解了一道道难题,闯过了一座座难关,终使南茶北引的愿景变成现实,让几代人的梦想成真。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共产党领导的英明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展望未来,人们对日照茶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充满了信心。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