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龙顶名茶市场一位茶人一潭龙顶一方茶事

  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

  清明前夕,新茶上市,开化龙顶名茶市场人流如织。在老周茶庄,我们见到了周光霖。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喝新茶。

  与周光霖谈龙顶,他习惯从源头开始。“源头”一般都很长,但因“龙顶”的点缀,竟极富趣味。他说,开化生产名茶的历史悠久,是先有贡茶,后有龙顶。

  传说最初是在600多年前,朱元璋帐下的刘伯温路过开化马金岭,人困马乏,口干舌燥,求人问路,遇一位老农赠饮新茶,并奉送一包散形芽茶。刘伯温视为珍品,将其转献给了朱元璋。所谓芽茶,也就是现在龙顶茶最显著的外貌特征。将其在透明玻璃杯中泡上一撮,只消片刻,便能浮现一幅“杯中森林”的景象。

  也不知是不是受这包芽茶的影响,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就专门对贡茶形状进行了选择,改茶砖茶饼进贡为散形芽茶。此后芽茶独盛,成为各朝的贡茶。此后,制茶工艺也不断改进,变蒸青为炒青,改创饮茶办法,变煮饮为开水冲泡。该饮茶办法也就是所谓的“撮泡法”,即不将散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抓一撮茶叶放入壶、杯之中用沸水沏泡,即可饮用。这种方法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叶清香,所以直到今天还广为采用。

  这些典故都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周光霖研制龙顶名茶初期,在开化各地走访时,采访一些老茶农,收集起来的。开化名茶的历史,当然不会仅仅停留于这些口头典故,各时期地方志所记载的,应当更为权威,更为系统。

  据周光霖整理的一份资料显示,明崇祯四年(1631年)《开化县志》有“土贡芽茶四斤”和“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的记载。意思是说,开化金村产的贡品芽茶,与天池茶相比,品质不在其下。天池为现苏州虎邱,称“虎邱天池”,是当时全国贡茶中“最号精绝,为天之冠,惜不多产,微带草气,称为奇品”。而与其相比,开化金村所产芽茶的品质,不在天池茶之下。

  另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化县志》记载,当年芽茶进贡时,用黄色绢绸袋包装好,放入竹篓,包扎结实,再插上旗号,专人专程进献入宫。道光至光绪年间,开化是眉茶主产区,属遂淳茶区。1877年,中国茶叶开始出口。民国版《开化县志》记载:“茶四乡多产之,西北乡产者佳,其在谷雨以前采摘者曰雨前,俗名白毛尖。”1920年,开化精制茶开始运往上海洋行出口。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

  掐指算来,周光霖来到开化已有五十年,一直在为茶叶忙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茶人”。他本是衢州城里人,当年在杭州读书时,曾在龙井村蹲点炒茶待了3个月。1961年,他从浙江省农业大学茶叶系毕业来到开化,分配在虹桥农技站。到虹桥报到后第三天,他就背着铺盖,翻过解元岭,到苏庄镇大板湾村蹲点一年,开始种茶树,研究茶叶。

  1978年,全省召开茶叶会议要求各县发掘和创新名茶。次年,开化县农商两部门合作,由时任县农业局特产股股长的周光霖为负责人,开始研发开化名茶。而事实上,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周光霖早已准备多时。他早前翻阅民国版《开化县志》时就深刻记得,开化境内生产茶叶品质最好的地方,是在西北乡一带。为了能更加细致地掌握情况,他还实地走访,后在齐溪镇大龙山听一位老茶农说,当地有一处名叫龙顶潭的地方,气候条件极佳,最适宜茶树生长。

  得知这一线索后不久,周光霖就在这位老茶农带领下,用柴刀开路,跋涉两个多小时,登上了龙顶潭。而该潭之所以称为龙顶潭,惟一能找到的根据是一个大龙山人民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典故: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开山佛祖云游到浙皖边际的大龙山,喜见山顶有潭,泉涌不绝,清澈迷人,甚爱之,不觉伸手拔开了潭底青石,不料一条青龙冒出水面幻化飞去。青龙得救图报大恩,从此潭水大旱不涸,浇山下良田,润周围山林,故得名龙顶潭。

  龙顶潭地处大龙山区一处海拔800多米的山顶,潭中有一眼活泉,不断有泉水流出,多年来,从未干涸。潭的下方是一湾溪流,通往山下,流入现在的齐溪水库。溪流两侧就是茶园,据说是很早以前的茶农种下的,茶树枝干甚是粗壮。沿潭周围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茶树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满山香花熏染,清香似兰。

  经过实地走访,周光霖拿定主意——龙顶潭果然是一处能培育出绝佳好茶之地。1979年4月23日,他与杨绍震、应锡铨两位同事,在两名大龙山大队干部带领下,带着铺盖、米粮、蜡烛和炒茶工具,再次登上龙顶潭。他们5个人,白天采茶,晚上炒茶,在山顶住了半个月左右时间,手工炒制新茶约5公斤。这些新茶,也就是开化名茶研发过程中第一批成品,与开化县名与龙顶潭地名相合,命名为“开化龙顶”。后经反复试制,确定“开化龙顶”茶制作工序为采摘、摊青、杀青、轻揉、理条、提香、足烘七道工艺。

  数十年来,在社会各界多方努力下,“开化龙顶”早已享誉全国,先后获得省、部和国际级名茶荣誉78个,并于2009年拍摄了国内第一部以茶叶命名的电影《龙顶》。2010年,“开化龙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开化龙顶”的产业,文化之根的姿态

  从明朝贡茶谈到今日名茶,“开化龙顶”的前世与今生,大致就是如此了。虽说有了这数百年的铺垫,可以大大提升开化茶的价值,然而,作为一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化龙顶”不应该只有这些。

  这一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周光霖认为,日后随着开化茶产业进一步壮大,龙顶潭这一最初炒制“开化龙顶”的地方,应该被划界保护起来。“这就是‘开化龙顶’的文化之根,也是做大做强这项产业必须具备的姿态。”

  他觉得,龙顶潭上的古茶树是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每一棵茶树起码都有上百年的树龄。现在龙顶潭周围是一万亩杉木林,那些茶树依然保留在潭边溪流的两侧。只是,现在如果外人要想登上龙顶潭,没有当地村民带路,是上不去的。

  周光霖回忆说,上龙顶潭的路虽然不好走,但2007年3月5日的时候,开化县长金明还是坚持登上去看了个究竟。他们一行人,由周光霖带路,一路跋涉,到了山顶,金明问周光霖,为什么当年会找这样一个地方来研发“开化龙顶”,周光霖说,一方面是因为有龙顶潭的传说,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气候条件培育出的名茶品质最佳。当年要提升开化名茶品质和知名度,就必须选择这样一个地方。“这就像保护‘开化龙顶’的文化之根一样,都是必须做的事情。”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