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茶企单打独斗一盘散沙

  

  茶企是日照绿茶产业发展的载体,也代表着日照绿茶的形象。经过45年的发展,日照已经有130多家茶企,然而这些企业中仍有50多家未获得QS认证,还有大量不成规模的小作坊。宛如春秋时期的诸侯纷争,企业素质良莠不齐,不断透支着“日照绿茶”的品牌形象。

  全市50多家茶企仍无QS

  “作为茶叶生产企业,最基本的一个资质就是QS认证。现在全市获得QS认证的茶企才80多家,仍有50多家没有。这样就很难保证品质,很难规范其市场行为。”茗家春茶厂总经理刘加强说,正规企业对此现象都比较头疼。

  据了解,日照市加工和销售绿茶的主体主要分三类。一类是获得QS认证的正规茶企;第二类则是没有资质的企业,其占的比例并不低;第三类就是大量的小作坊,支个铁锅就敢炒茶,之后装进各色“精美”的包装袋就上了市场。据业内人士估计,各类主体加起来,数量可能超过1000家。在市场上茶叶包装随处可买,有的比较粗糙,上面只印着“日照绿茶”四个字,有的则比较精美,而且可以根据要求随意印刷。有的企业为了使产品好卖就让人印上QS标志,冒充正规企业产品。

  刘加强说,作为正规生产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小作坊的不正当竞争。因为品质上缺乏统一的标准,消费者买茶时往往更关心价格,小作坊的最大竞争力就是价格,这对正规企业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冲击。市茶叶商会秘书长高建华说,在位于海曲西路的绿茶早市,有不少冒充日照绿的南方茶,也有茶叶烘干度不够、含水量超标等不符合地方标准的产品。

  自建茶园成了“面子工程”

  有好茶园才能炒出好茶叶。记者了解到,茶企的鲜叶来源主要有三种:自建茶园、组建茶叶合作社和从茶农手中收购。品质最好的当属自建茶园,可以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管理。“拿有机茶来说,要远离工厂、公路,不允许使用农药,肥料也只能用有机肥,如果是农户的茶园,要做到这些很难,而自己的茶园则可以控制得比较严格。”刘加强说。

  近几年,日照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不少茶企都以组建合作社为依托。“这些合作社都是比较松散的”。东港区茶叶管理局副局长阚君杰说,茶叶合作社很难像其他合作社一样,保证以某个价格全部收购鲜叶。没有利益为纽带的购销关系,就很难对种植户的技术、管理、销售进行控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合作社都形同虚设,很多茶农虽然属于某个合作社,但跟合作社基本上没有关系,其形式跟散户茶农并无二致。

  很多自建茶园因管理严格,只能象征性地采几斤银针等高等料,其产量少之又少,企业有客户来时就领着到茶园里参观一番,成了一种“面子工程”。大部分的茶叶仍然要靠从散户手中收购。每天早晚在薄家口和皂户沟等村的茶叶市场,都可以见到拿着塑料袋来卖茶叶的茶农,企业对于鲜叶的品质很难控制。

  “关系茶”扰乱了市场竞争

  “日照绿茶的结构层次并不太合理。现在高档茶大部分都作为‘关系茶’和‘礼品茶’卖给单位了。像今年的春茶,价格下来200元已很难买到正宗货,作为茶产区,老百姓却喝不起正宗的春茶。”刘加强说,“关系茶”和“礼品茶”哪个茶产区都有,但像日照这样已经影响了正常茶叶市场的却不多见。

  记者同一些小型茶叶厂负责人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茶厂一年五六十万的销售额,几乎全靠关系,有的企业一旦抱定某某单位的“大腿”,以后销售就再也不用愁了。

  刘加强说,虽然“关系茶”中也有大茶厂的优质产品,但是仍以小作坊为主,由于这些茶叶并不上市场参与竞争,只通过交情销售,所以这些企业起点太低,企业也缺乏改良工艺和品质的动力。“如果企业之间不是以比拼质量和价格公平竞争,而靠拉交情、搞关系维持企业销售,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竞争手段。要想走出日照,走向全国,日照绿茶必须从‘关系茶’变成‘市场茶’。”

  知名企业参展却不积极

  省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侯国云说,日照绿茶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抱团联合程度不够。很多企业虽然产品做的比较好,但在外地市场单打独斗,缺乏统一的行动。

  东辰茶叶批发市场算是市区最大的茶叶经营市场,然而其经营户也在日益减少。兴业王府大街茶叶市场也没能聚拢多少茶企汇集。在迎宾路上的日照茶博园,虽然一些茶厂已经租下了门店,但开业的却只有一两家,来此买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6月10至12日,日照将举办第二届绿茶节。筹备之初,市贸促会就参展企业以日照本地企业为主、经销商以北方客户为主,在绿茶节上集中展示日照绿茶的风采,进一步打造日照绿茶的形象。然而,在招商的过程中,个别知名企业参展并不积极,推辞的理由也非常简单--“我们的茶叶供不应求,用不着宣传。”这些企业只愿享受“日照绿茶”这一品牌带来的利益,却不愿为这一品牌的建设贡献力量。(从春龙)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