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嵊州荒地种茶叶

  四月的绍兴嵊州明山茶场,惠风和畅,茶叶飘香。采茶女们欢快地采摘着枝头的嫩芽。

  这片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茶地,三年前,还是一片废弃园地或不毛之地。在浙江全省“百万造地保障工程”的热潮中,昔日的荒坡地,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茶园。

  2009年,嵊州市启动了“万亩土地开发工程”,提出在5年内垦造耕地2万亩的奋斗目标。当下,全市早已完成土地开发项目270个,项目总面积21046亩,新增耕地20480亩,5年目标3年完成。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嵊州,一个浙中内陆县市,何以捷足先登,率先完成?这背后到底涌动着一股什么样的地产推力?

  2万亩新增耕地哪里来

  带着这些疑问,日前,记者前往调查采访。

  车进嵊州,沿途是绵延起伏的丘陵。据记载:嵊州四面环山,中为盆地,丘陵山地面积占全市77%。

  嵊州2万多亩新增耕地是从哪里来呢?

  该市国土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增耕地多数来自丘陵上废弃的园地。这些废弃地原先不是耕地,交通不方便,经济效益低,百姓不愿耕种。

  当地村民印证了此种说法:“嵊州多盆地,多丘陵。随便走上一个小山头,都可以看到山顶上很大的一片,都是可垦地。”

  靠山吃山,这似乎是嵊州“5年目标3年完成”的秘密。

  其实,这只是表象,更大的秘密在于嵊州市的潜心布局。

  抓好总体规划,引导土地开发有序推进。首先调查摸底。嵊州市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全面调查全市宜开发的低丘缓坡,建立土地开发资源储备库。其次科学制定全市土地开发总体规划,将全市5年造地2万亩任务,按年度、分乡镇进行分解,并落实到山头地块。

  明确激励政策,调动乡镇部门积极性。嵊州市明确规定:对耕地垦造项目按每亩1.5万-1.8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2011年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8万-2.0万元。将土地开发任务列入乡镇、街道及国土资源部门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乡镇、街道的年终奖金及主要领导的奖惩挂钩。

  规范运作机制,确保土地开发顺利实施。建立了乡镇、街道与国土资源部门双甲方的机制,明确双方职权,进一步形成乡镇、街道和部门的工作合力。出台《管理实施办法》,对土地开发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资金管理、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更为严格、运作更为规范的机制,确保了土地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