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追求嫩度进误区,粗叶也能产好茶

  中国普洱茶网讯:“北方绿茶之乡”是日照八张城市名片之一,日照市不仅将其作为农业中的特色产业来扶持培育,更是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绿茶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但长期以来,为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茶农过度注重茶叶嫩芽的采摘,造成了一定的鲜叶资源浪费。另外,由于采茶劳动力的减少,形成了高强度采茶任务与采茶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这次两会上,日照市人大代表、御园春茶业总经理袁从波提交了以“壮茶细作,节支增效”为主题的提案,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响应。
 
  过度追求嫩度是一种采摘误区
 
  1月7日下午,刚从会场走出来的袁从波显得兴奋异常,他提交的关于倡议采摘粗茶以节省劳力、增值创收的提案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响应。
 
  袁从波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照市学习南方茶区经验,大力发展名优绿茶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长期以来,人们把名优茶概念定义为“嫩茶就是名优茶,名优茶就是嫩茶”,因而导致发展名优茶生产时,有片面追求茶叶嫩度的倾向,这是对名优茶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他说,嫩茶多为一芽一叶,生长周期在一天左右。由于日照市机械化采茶还未得到大面积普及,采摘嫩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将劳动力成本扣除以后,每亩收益并没有想象中的多。
 
  而事实上,全国现有的名优茶中,不少的名优茶对原料嫩度要求并不高,但由于品质优异,风格独特,在消费者中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如福建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岩茶等名优乌龙茶,就是采用发育较成熟新梢上的一芽三四叶的原料加工而成,安徽六安瓜片是采用较成熟新梢上的叶片加工而成,品质都很优异。
 
  一芽两三叶的鲜叶,也是绿茶生产的好原料
 
  他介绍,茶叶并非越嫩越好。如采用单芽制成的名优茶,因芽心属生长不完全的部分,叶绿素、茶多酚等成分含量低,制成的茶叶色泽发灰、汤色浅、滋味淡薄、叶底黄熟。多年来,日照绿茶以“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而著称,但现在不少“日照茶迷”抱怨说日照绿茶在香气、滋味、冲泡方面都大不如从前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茶叶采摘追求过嫩有关。另外,过度采摘嫩芽,使树体叶面积指数降低,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树势衰弱,导致茶树抗旱、抗寒能力下降。
 
  袁从波说,一芽两三叶的鲜叶,营养成分充足,是制作日照绿茶的上好原料,其生长期多为两三天。茶农采摘这些鲜叶时,不但能够合理安排工时,而且每亩的收益并不比单纯采摘嫩鲜叶少。据悉,单纯采摘嫩茶,每亩能出100斤干茶,采摘粗壮些的茶叶时,产量则能够达到200-300斤。
 
  袁从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平均每户茶农的茶园面积在1.5-2亩之间,如果按照嫩茶的采摘标准,需要一天一采,一家两口人根本忙不过来。“现在采茶的劳动力,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妇女占到绝大多数。每到春季和秋季农忙时节,茶农们都去忙着耕种或秋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采茶。不得已我们只能到较远的没有茶园的地方雇人来采摘。”他说。这些被雇来的采茶工由于路途遥远,需用专车接送,还需要提供午餐,平均每人每天的支出就在100元左右。
 
  由于采茶劳动力的紧缺,袁从波分析,明年采茶工人的工钱可能会更多。而劳动力的紧张,也导致无法满足更多名优茶的产量需求。因此,合理调整茶叶的采摘节奏和鲜叶的采摘选择,已经成为形势所趋。
 
  袁从波说,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袁从波发现,合理控制嫩茶采摘量,重视粗茶的市场份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节省劳动力的同时,采摘相对粗壮的鲜叶,注重加工技艺,同样可以达到亩产茶叶的增值。”
 
  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多采摘粗壮鲜叶增收
 
  精细科学管理茶园,增加亩产量
 
  袁从波介绍,除了走出求嫩误区以外,可以通过强化茶园管理,增产增收。在劳力和投入一定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管理茶园,达到肥料的高效利用,从而增加产能。
 
  据悉,袁从波曾通过精细科学的茶园管理,创造过一亩茶园的鲜叶年产380斤干茶的实例。据他介绍,现在一些茶园过量用化肥,在增加了茶园成本的同时,使得长出的茶叶味淡叶薄。他称,自己少用化肥,并且每年6月份之前不用大药,而是通过茶行中间种植黄豆等作物,吸引部分害虫蚕食,分散茶树的虫害压力,节省农药成本。同时,茶园内还可以通过栽种合理的草木,增加茶叶内质同时分担茶树的病虫害压力。
 
  袁从波说,强化茶园管理应该引导茶叶企业和广大茶农在茶园管理上下工夫。重点搞好茶园土、肥、水的管控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确保鲜叶质量安全。
 
  来源:齐鲁晚报
 
责编: Firday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