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给力欧洲

中国茶给力欧洲
  文/嵇小康
  茶改变的何止一个劫匪?在此之前的几百年,茶曾经改变了整个欧洲。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80后”、“90后”成为“可乐控”,历史出现了令人吃惊的巧合。医生对可乐一族发出健康提醒:可乐含有碳酸,喝过了对身体不好,人在弱碱时状态最佳;可乐喝多了会伤牙,而过量则会加快肌肤衰老。等等等等。这让人想起中国茶叶最初在欧洲引起的负面反应,“效果”和可乐如出一辙:诸如饮茶不会治病而是致病,会伤牙、导致衰老。

  如果再次回到几百年前,我们会随着中国茶漂洋过海,一起去欧洲远行。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软着陆,中国茶逐渐完成了在欧洲的本土化进程。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东方文化价值输出的经典范本。复述这一范本,观照现今中国茶的现实与出路,意义非常经典。

  远行的茶,软着落

  茶是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现代学者普遍同意是在1600年左右,也就是中国明代万历下半叶。早在1535年,葡萄牙人到了澳门(也有说是1553年)。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被留意。随后,葡萄牙古鲁士传教士在1556年到过广州,对当地人喝茶有过详细的描述。

  不过,中国茶能够跨越空间的障碍传到遥远的欧洲,荷兰人功不可没。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02年成立,1610年发出第一张购买茶叶的订单。17世纪初,欧洲航海家四处探险搜奇,世界各个角落像被生猛的搜索引擎显露出来,描绘奇风异俗的游记大量出现。中国文化的关键词“茶”,被列上热词楞,于是“茶”便开始在欧洲上层社会流行起来。

  无论是“上等、贵族的饮品”,还是“高贵的异国情调”,茶最初在欧洲有着在中国同时期迥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同时,茶在欧洲还被视为一种仙草一样的药物,成为一种时髦。一杯一杯、一天一天的浸润渗透,喝茶习惯在荷兰、法国和英国落地生根。

  镜头摇到英国。1650年前后,茶进入英国。1650年,牛津城里出现了第一家咖啡馆,出售咖啡、巧克力、土耳其饮料和中国茶。不出十年,这类咖啡馆在伦敦就开出10多家,咖啡2便士,巧克力与茶半便士,还有一便士一袋的香烟,报纸免费阅读。咖啡与茶相遇,东西方饮料的经典代表在这里汇合,令人有些难以想象。然而,事情的发展就是这样,到了1700年,这类咖啡馆在伦敦已有近500家,几乎家家卖茶。

  从药上升到民族饮料

  前面讲到,茶最初是作为一种包治百病的药进入欧洲的。有人列举出茶的14种药用价值:治头痛、结石、尿砂、水肿、脱水、坏血病、嗜睡或睡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腹泄或便秘、中风;一般情况下,茶还可以舒肾清尿、消除积食、增进食欲、补充营养。在医疗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如此神奇的茶自然深受欧洲人欢迎。

  不仅仅是药。在英国人看来,来自中国的茶,还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昂贵的饮料,慢慢地,茶变成了仿佛来自传说中的仙草。国王的妻子、葡萄牙公主卡瑟琳(Catherine)王后带给英国的嫁妆,不仅有一块殖民地——孟买,还有她高贵的喝茶的习惯。由上流社会带动的茶饮风尚,影响到了整个英国王室。所谓“上行下效”,越来越多的人喝茶只是为了追逐时髦,一种昂贵的、奢侈性的时髦。当时作为奢侈品的茶,现在看来仍然不可思议:1磅茶的售价是10英镑,而18世纪英国10英镑几乎是一个普通工匠半年的生活费用。

  因为奢侈品,英国政府对茶课以货值的20%重税。而英国的茶叶消费市场越来越大,东印度公司成立时,主要进行胡椒与香料贸易,而后的主要贸易品变成了茶叶。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茶叶,它所提供的中国茶,在数量与价格上,都不能满足英国市场的需求。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消费的茶叶有近一半来自于走私。荷兰东印度公司倾销茶叶,每磅只要7便士,最好的茶也才11便士。价格的相对低廉,让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接触到了茶,也让茶从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饮料。

  茶进入英国,从身份转变、消费方式和品饮阶层分析,经历了三个阶段。艾德谢在《世界史中的中国》一书对此有明确的界定和分析。

  1720年之前,英国茶叶进口量在10000担以下,茶只是一种药品,具有刺激和兴奋的作用,男人提神,女人则用它来缓解周期性偏头痛、忧郁症与焦虑症和各种心理压力的镇静剂。这时的茶,主要是由荷兰进口的。

  1720至180。年间,年进口量从年平均100DO担升到2000担,茶叶供给量大大增加,与之对应的是茶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茶变成了一种社会消费品,同时消费者主要是女性。女性围绕着茶构筑起一种女性化的时空与家庭内部关系:喝茶要求有专门的茶室、茶点,专门喝茶的时间与服饰;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为仪式与独特的社会交际。茶作为一种日用商品,主要进口渠道来自荷属东印度公司及其欧陆的一些后继者。英国茶叶中心在巴思(BATH),茶与喝茶的风尚经过巴思从首都传往地方。

  而在1800年至1833年间,茶进口量从年平均2D000担涨到35000担,茶变成了一种大众食品,一种民族饮料;家用浓茶,加许多牛奶与糖,成为早期工业革命时代长劳动时间与高出生率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简单有效的基本营养品。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茶此时已主要依靠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进口。

  茶动欧洲

  茶,被全方位写进了大英帝国发展的历史。作为一种软实力,茶在英国表现得十分突出。相对于硬实力,软实力的影响则更深远、更全面。茶,已经从单一的饮料,变成了一种影响西方社会的东方文化,变成了一种中国价值的输出。

  毫无疑问,从最基本的品饮层面来看,茶有益于英国人的健康。英国主食面包是多酸性,而中国茶多碱性,酸碱平衡,就像现今人们非常注重的健康焦点——没有比这更完美的饮食搭配,这种搭配平衡了英国传统食物结构。干硬的冷面包、厚腻的奶酪和咸肉,让人难以下咽,而茶轻易解除了这道看似平常的生活难题。对于英国普通人,茶扮演的健康角色也十分重要。要知道,在早期工业化时代,在高强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的工作条件下,加牛奶和糖的茶,可以快速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于是,茶成了英国各个阶层的生活必需品。

  相对于饮酒过度引起社会骚乱,茶有收敛性情的作用,道德意义不言而喻。茶也直通精神愉悦之路,在品饮中构建秩序和节奏,有利于家庭与社会伦理的进步。从家庭伦理角度讲,茶,尤其是下午茶,几乎成为英国家庭生活的亲情仪式。这与茶在中国“接人待物”的角色多少有些类似,在精神层面上则有所提升。家是有温度的,而在多风多雨多雾的英伦,一杯暖茶在手,室内变得柔和、舒适、恬静、美好,让人留恋沉醉。想想家家如此,社会氛围能不大变?中国茶“和”的力量在英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释放。而以家庭为单位,以茶待客,从餐厅到客厅、从家庭到社会,联络亲朋感情,获取纸媒信息,饮茶成为一种优雅的社交仪式。至于讲究的茶具、殷勤的主妇、自由友好的谈话、海阔天空的氛围,茶散发出与人性同构的魅力:人性的茶构建出人性的社会。

  最令人称道的,是英国生活中的下午茶点与茶园,把生活推向了精雅的极致,让茶漫生出一种生活美学。精美如青花瓷的中国瓷器,带有浓厚异国情调;从客厅的餐桌到茶园的装饰,布置都非常讲究,饮茶的最高生活,在英国也自成一格,落地生花。表演、观看、品味、欣赏、陶醉在一种优雅的气氛之中,使人摆脱日常生活的烦恼,尤其是物质生活的烦恼。这是一种综合体验:“在下午茶点上或茶园中,人们不仅体会到文明的情趣,还体验到文明与自然的和谐,体验到本土与异域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和谐,人在消费物质时也在消费文化。”来自自然的茶,阳光照耀过,雨水滋润过,雾气氤氲过,飞鸟歇息过,在中国大俗大雅过,又山水迢迢,辗转来到英国,完全像自然选择一样,一点一滴,进入到了英国人的血液和英国社会,由内而外地强壮了大不列颠。茶,已经不再囿于东方文化的版图,而早已开始了全球叙事。除了惊叹天赐仙草,茶的神力如何解释?

  数据的说服力更直观。东印度公司在茶叶贸易中强大,英国国力也在茶叶高税收中变得强大。18世纪初,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已超过10万磅,到19世纪初,已达到300万磅。茶叶税收占英国政府的总税收的10‰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宁认为,茶叶贸易是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贸易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说,茶叶贸易与营销是英国资本主义文明的消费主义经济方式最成功的例证。

  茶成了英国走向强盛的极大动力。在鸦片贸易开始之前,茶叶贸易一直是英国海外贸易与殖民体系中的主要动力性因素之一。茶叶不仅为英国创造了一种饮食习惯,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并在用美洲殖民地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的贸易过程中,形成了大英帝国驱动的世界经济体系。肥得流油的东印度公司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英国政府也从茶叶高税收中获得巨大的财政资源。茶税一直是英国政府的金库,调节茶税几乎成为历届财政大臣的点金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D世纪初。

  中国茶强壮欧洲,说起来不可思议。就像可乐进入中国,已经成为传奇。 

责编: 小吉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