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公庄埔子茶销全国,村民家家户户种茶炒茶


  当地村民身穿客家女服饰采茶。
  埔子村民小组茶农骆志辉在手工炒茶。
 
  名称:埔子
 
  茶产地:博罗公庄松园围村埔子村民小组
 
  种植历史:近百年
 
    大家都知道广东博罗县的公庄菜以酸辣美味驰名,其实公庄镇还有山茶飘香。在博罗县公庄镇的东南位置,有一个名叫埔子的村庄,家家户户均以种茶为生,这里出产的茶被称为埔子茶。在清明茶采摘期间,每日几乎在同一个时间似是有约定一般,家家户户开始炒起了茶,整个村庄都弥漫着一股茶香。日前,记者走进公庄镇松园围村埔子村民小组,看看埔子茶的特别之处。
 
  茶园连绵200亩,引来游客学采茶
 
  公庄镇处于阿髻山系支脉的环抱之中,形成独特的盆地风光,埔子村民小组就位于它的东南面。在这片腹地上,种植了大面积的客家小叶种茶树,形成纵横交错的“茶田”。村子每家每户都拥有茶园,采茶季节的每天早上,村民纷纷出动采摘茶叶。尤其是到了春分、清明、白露等节气,村民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金龙大道拐入埔子村民小组,走上一段700米左右的乡间小道,满目尽是翠艳欲滴的茶树。松园围村干部骆志明介绍,这一片连绵的茶园约有200多亩,全是埔子村民小组的村民开荒开出来的。整个村民小组共有约600亩茶园,560户人家均有1~3亩地。
 
  这里青山环抱,与其他的茶叶种植基地有所不同,埔子村民小组的茶树在平地上生长,一株株六七十厘米高的茶树枝繁叶茂,看似被修剪过。一位正在采茶的茶农骆镜华说,这里的茶树一年可采茶约8个月,一般一年修剪两次,分别是在农历五六月和十一月两个时间点。“第一次修剪一尺多高,待它自然生长以后再次修剪一小部分,这样来年春天长出来的叶子会特别好。”骆镜华说。埔子村民小组年平均气温约21℃,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一年中无霜期达340多天,气候适宜种茶。
 
  此时正值踏青时期,由于埔子村民小组靠近金龙大道,不少城市的游客前来寻茶。一位来自深圳的游客踏进茶园获得茶农允许后,跃跃欲试摘起了茶。“摘茶要摘新长出的最上层的3片嫩叶,中间为芽,两边为叶,我们称为‘两叶一心’。”骆镜华耐心地向游客讲解。
 
  村民种茶为生,8亩茶园年收入10万余元
 
  今年50多岁的骆镜华,家里从爷爷辈开始以种茶为生。已有20多年种茶经验的他还记得,原来在阿髻山系支脉的山边种植的是大叶种茶,随着对茶的品质和产量要求越来越高,茶农们开始从山脉边缘逐步向平地扩展。耕种时也对其进行了改良,客家小叶种茶就是从那一次改良而来的。
 
  一开始,骆镜华将自己制作出来的茶叶拿到圩镇上去卖,同时靠亲朋好友口口相传,喜欢喝埔子茶的人,便会找上他。这20多年来,他结交了不少茶友,清明时节的茶叶每公斤卖400元,一年下来也有几万元的收入。
 
  在茶园里,茶农欧秀勤带着两个女儿采茶。这天,她特意穿了一身采茶女的服饰穿梭在茶树间。18年前,她与埔子村民小组一位骆姓的青年结婚,如今丈夫外出打工,家里1亩多的茶园交由她来管理,从采茶、炒茶到卖茶,基本由她全权负责。“采茶、制茶过程繁复,时间长,我白天采茶,晚饭后就开始炒茶,直到半夜12点。”欧秀勤说。
 
  今年38岁的村民曾运英,是采茶好手。她家有8亩茶园,这段时间,每天她都在茶园里忙个不停。她的采茶速度要比其他茶农快很多,一会就采了一大盆的茶青。白天曾运英负责采茶,一天下来可以采摘10~15公斤茶青。晚上丈夫负责炒茶,平均2.5公斤茶青才能炒出一公斤茶叶。她的茶园一年下来亩产约50多公斤,供不应求,每年靠卖茶就有10万余元的收入。
 
  茶农靠种茶制茶供出一个大学生
 
  村子里的一些家庭烟囱飘出香味,细细嗅来,是一股淡淡的茶香。越往村子里走去,香气越浓。记者被一户人家的茶香吸引住了,走进大门,一阵茶叶的青草香迎面扑来。
 
  正在炒茶的茶农叫骆志辉,他正将茶青倒入烧热的锅炉中,徒手进行杀青。骆志辉是个炒茶能手,这一批茶叶还未下锅前,就已经被人提前预定了。锅炉下的炉膛里,几根柴火被烧得滋滋作响,骆志辉用手感触着锅炉和茶叶的温度,火烧得不够旺时,不时吩咐妻子在一旁加柴火。“茶叶采摘回来后,经过简单的吹干水分,就要进入加工制作环节。制作分杀青、揉捻、烘青、复揉、干燥等5道工序,整个过程需花费5个小时,都是手工操作。我们用的是柴火,惟一用到的机械就是半手工操作的揉捻机。”骆志辉说。
 
  骆志辉家种有3亩茶园。2009年,女儿考取了惠州学院。为了给女儿交学费,骆志辉更是勤于种茶、炒茶,供女儿读书和生活。他的茶香越飘越远,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茶客为寻茶而找到他。如今,女儿学业有成,在城市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骆志辉放下一颗心,享受于他每日被茶香充盈的生活。
 
  茶客电话下单,茶叶通过快递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在500年前,骆姓先祖从河源龙川迁徙至此并开枝散叶。由于地处盆地,面临公庄河,起初村民以耕种水稻、捕鱼为生。后发现种茶卖茶的收入好,20多年前村民才大面积种茶。家家户户靠种茶卖茶建起楼房,外出打工的人,也有不少返村种茶。年轻一代的茶农也出现了,有着自己的想法。
 
  80后茶农骆宇从小喜爱喝茶,有自己特定的茶友圈,常年活跃在一个茶客论坛的网站学习。他深知家乡的茶叶要打响名气,不能仅仅局限在当地卖茶。于是,骆宇成立馨宇茶缘合作社,注册商标后在包装上下足了工夫:从最初的真空塑料袋包装,到现在附有注册商标的礼袋。为打响家乡的品牌,他还准备在村里建一个厂房,向村民收购茶叶,通过快递形式销往全国各地。去年,光是经骆宇之手卖出去的茶就有5500公斤左右。“我们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产茶,虽然量大但规模却不大。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经合作社之手推广出去。”骆宇说,接下来要实现茶叶基地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打造广东省茶叶知名品牌。
 
  茶农骆浩雄也忙着找快递寄茶叶。春茶上市,他就接到了来自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等外地茶客的电话,要求他赶紧将春茶寄来。骆浩雄说,他出快递费,连夜将茶叶寄到茶客手中,茶客则将钱存入他的账户。“最远的寄到过北京,汕头也有人来电要。现在每天忙采茶、炒茶,还要忙寄茶。”骆浩雄开心地说。
 
  将开辟茶园农家乐,游客可采茶制茶品茶
 
  埔子村的茶园面积大,地势平坦,在《博罗县公庄镇旅游发展规划(2006-2025)》中,这个茶园以及茶园附近将重建的红花塔将构成一个红花塔景区。
 
  有关红花塔,当地有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候,有个神仙来到公庄,举目四望,好山好水好风光,觉得此地一定会风生水起。可惜,公庄水势不够大。神仙喜欢这地方,于是,从南海唤来9条鲤鱼精上公庄搅水,又从公庄河上游驱赶9座石山到公庄河下游塞水。神仙将9座石山化作9只小黑猪一路驱赶着往下游而来,一天,9只小黑猪溜得快,神仙一时看不到。刚好有个大肚婆在河边洗衣服,神仙问:“大嫂,看见9只小黑猪经过吗?”大肚婆答道:“没见什么小黑猪,见过9块黑石头。”阴差阳错,神仙的驱石法被大肚婆破了,9只小黑猪化作9座石山耸立在河边不动。神仙大叫一声:“糟!”石山不动,9条鲤鱼精却快要游到公庄来,急得神仙只得托起一座宝塔镇在鲤鱼精身上。霎时,9条鲤鱼精化作9座山脉横列在公庄的大地上。据说,公庄尖石角至平陵一带的9座黑石山就是9只小黑猪变的。站在树前岭往南望,塘坑排一带有9座山脉似鱼形游向公庄,正是9条鲤鱼精变的。当时,红花塔就耸立在公庄河边的鱼头形山上,像一个卫兵,守卫着公庄。可惜的是,在文革中,红花塔被拆。
 
  当地人说,其实红花塔有着避雷的作用。因为埔子村四周是一个盆地,容易遭到雷击。据说红花塔的砖与砖之间都夹有铜丝,遇到雷击红花塔时,整座红花塔会变得通红。另外,红花塔位于公庄河边,地理位置属于文昌位,这座塔也是当地的文昌塔。当地人建这座塔,也期盼着当地能多出文化人。据了解,重建红花塔已经被列入计划中。
 
  骆志明表示,村子还计划开办茶园农家乐,专门提供给游客体验采茶、观看制茶并且享受品茶一整套旅游服务。目前,当地村委会已赶制了一批客家女的服饰,可供游客穿上体验采茶的乐趣。
 
  埔子茶汤色青绿,茶香留齿
 
  埔子村民小组茶农多用柴火炒茶,经过杀青、揉捻、烘青、复揉、干燥等5道工序,几乎全是手工操作。在炒茶时,不时有游客上门来观看,茶农都会泡上一壶刚炒好的铺子茶待客。壶嘴倒出的茶水高抛一线,在茶杯里沉淀一瞬,其汤色青绿,抿上第一口,一股花香盈润唇齿之间;再接一口,回甘渐浓。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