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空壳村"流转土地种茶树释放"生态红利"

 1月7日的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拐比村,被寒冬的彤云笼罩着,村尾的一座荒山上,七八名村民在寒风中忙着培土、包箱。村主任刘守宽说,往年这个时候,村里的劳动力多半会在贵阳、广州等城市打工,留守在家的村民也开始了张罗过年的各项事宜。而今年,从两个多月前就有外出打工的村民陆陆续续返乡了,忙着流转土地、栽种茶树。
 
  “这么多年,拐比村一直是百宜镇最贫穷的村子,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除了村后那几座长满荆棘的荒山,找不到可以用来发展的资源。”刘守宽的语气中透露着无奈。
 
  耐不住贫穷的村民纷纷选择了外出务工,全村500多名劳动力,常年在外的就有350人。人力的流出进一步停滞了村子的发展。土地撂荒成为当年拐比村最显著的景象。村民罗长龙家的30余亩耕地,有20亩是荒起的。
 
  2013年底,拐比村完成了村支两委的换届选举,刘守宽等5名村支两委成员“走马上任”。引入项目、摘掉“空壳村”的帽子,成为摆在新班子成员面前的最迫切工作。
 
  “百宜镇是乌当区唯一的省级生态示范镇,对引入工业项目有着苛刻的要求。”刘守宽说,“当时村支两委想的就是如何把村子的‘绿色生态’变成‘绿色银行’。”而就在拐比村的隔壁,开阳县的坝子村通过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在贵州天贵茶叶公司的经营下,当地村民的茶园种植面积已达到5000亩,在2010年就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把这一茶叶种植模式引入到拐比村,从去年6月份开始,村支两委积极对接贵州天贵茶叶公司,并劝说村民拿出土地改种茶树。“在谋划发展茶产业时,公司的技术人员指出拐比村多雾的气候特点很适宜茶树的生长。”刘守宽说,“唯一的困难就是,村民的理念一时难以转变,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去年7月,在村支两委的组织下,拐比村的40多名村民代表先后到白云区的“蓬莱仙境”和开阳县的茶园进行参观。“村民的触动很大,拐比村的自然条件并不差,为什么就发展不起来?”刘守宽说,群众的心结打开了,土地流转工作也顺利推动。
 
  从去年8月到现在,拐比村已有1200亩土地种上了福鼎大白茶、金观音等品种的茶树。“其中有500亩村集体土地是直接入股天贵茶叶公司的,由公司经营,村集体分红。”刘守宽说,“余下的700亩土地由村民自己栽培,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茶叶收成后的收购与销售。”
 
  在村支两委的规划中,拐比村将建起1500亩的核心标准茶园,带动辐射全村乃至百宜镇10000亩连片茶园。“按照规划,3年后,每亩茶叶的产值将力争达到5000元,村集体的年收入也将达到25万元至30万元。拐比村摘掉空壳村的帽子将不再是问题。”刘守宽说。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