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茶产业近年来发展问题凸显

  中国普洱茶网讯:无锡茶产业近年来发展问题凸显,茶质好价格卖不上去,而且只做一波春茶,靠“贴牌”苏州、南京提身价,种植分散,品牌合力难形成。

  3000多亩茶园由18个茶场各自经营;一个太湖翠竹就有50多个品牌;闻名全国的无锡茶叶,部分茶场却要靠苏州、南京“贴牌”提身价。

  无锡茶叶名闻全国,但同类别、同级别的茶叶价格却要与外地名茶相差不少。像宜兴雪芽、碧螺春在当地每斤只有600-800元,一旦批发至南京、苏州贴上雨花茶、洞庭碧螺春的牌子后,售价却约可翻一番。

  “这种‘贴牌’销售的价格反差固然有不同茶文化的原因,也显现了地产茶品牌影响力不足、未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弊病。”昨日,省茶研所、市茶叶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无锡春茶尽管开采两个多月来已销掉约七成,销售形势良好,但从长远来看,无锡名茶还需改变种植经营分散、品牌众多现状,打造大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才能使好茶卖出与之相符的好价钱。

  现状   绝大多数茶场只做一季春茶,且在茶场内销售

  目前无锡茶叶种植面积有8万多亩,茶场400多个,亩均产值约5000元。“无锡茶叶因独特的土壤气候环境及优良的传统种植技术,多次在中茶杯、陆羽杯等全国性比赛中获奖。”省茶研所所长徐德良告诉记者。但锡城绝大多数茶场只做一季春茶,主要因为春茶产量少、价格高,像特级太湖翠竹一斤今年卖到1500元左右,而到夏秋季产量多,一斤也就数百元,且采茶工难以招到,利润空间很小。

  “无锡茶叶生产存在的‘胎里毛病’,使得地产茶难以在全国扩大品牌影响力。”业内人士认为。地产茶年产量约640多万斤,量少不愁销的状态使得多数茶场的茶叶只在茶场内销售,即使本地茶叶销售市场也很少能见到地产茶踪影,茶场缺少市场化经营动力,难以广泛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改进种植、提高市场占有率。再加上茶叶市场专业质量监管体系不全,大部分给外地冒牌茶叶占领,导致地产茶的市场难以扩大,也难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瓶颈   种植分散,品牌合力难形成

  茶叶品牌价值的提升,有赖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而无锡茶叶生产面积分散,如斗山茶场有3000多亩,但由18个茶场各自经营,茶叶品牌繁多,尽管通过当地茶叶协会的努力,所产太湖翠竹已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由于众多茶场难以统一监管,对此积极性也不高,所以这一商标使用率极低。

  分散种植使得新品种引进、机械化生产步伐放慢。徐德良说,茶树一般生产期为20年,但引进推广新品种,提高良种化水平是提升茶叶品质的必经之路,而该所育有5个省级良种、2个国家级良种,多在其他省、市推广,市内引种的极少。茶叶种植、加工机械化可降本节支,但目前我市茶场在茶叶全程生产中全面采用机械化生产的并不普遍。“这与茶场分散经营,面积小实力弱有关。”业内人士说。

  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也使优质产品难以形成品牌合力。“我市仅太湖翠竹就有50多个品牌,这使得产品质量难统一、缺乏有效的定价机制,不同层次的产品也无法找到最有效的销售渠道,从而使太湖翠竹无法像苏州‘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一样集中开拓大市场。”市茶业协会人士说。

  突围   推动规模化生产,集中力量打造名牌

  “无锡茶叶不能再拘于种植面积较小、市场占有率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局面,而要加快推动规模化生产,集中力量打造名牌。”把脉锡城茶叶业态,业内人士说。

  “当前,不少茶场参加了农民合作社,但这种‘合作’多限于技术指导方面,无锡茶产业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就要改进合作社的内部管理,通过制订落实公约等促进各个茶场按照统一要求引种、改造老茶园、推进技术创新等,未按规定实施的要承担违约责任,以此来把控好茶叶整体质量,还要针对不同产品进行联合销售、分层销售等,最终通过整合生产、市场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力。”市茶叶协会负责人说。业内专家认为,地产名茶要彰显特色,还要政府加强推动,如对茶场引进设施设备、新技术研发等进行资金、政策扶持,推动企业利用夏秋茶资源打造新产品或茶饮料、茶食品等延伸产品,提升品牌复合价值,并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提高知名茶品牌的晓誉度,从而提升地产茶商业价值。
来源:无锡日报(朱雪霞)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