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茶乡——羊楼洞

  古镇的街口立了一个牌子,简单介绍了古镇的历史。古镇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是“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明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据当地老人们讲,明嘉靖年初,古镇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茶庄有200余家。到清朝道光年间,山西、广东等地茶商进镇开设茶庄,“羊楼洞茶”远销海内外,曾被誉为“中国大茶市”。鸦片战争后,美、日、俄、德等过闻风而来占地建厂,极盛时有“小汉口”之称。

  我们漫步在羊楼洞古镇现存的那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石板街上,感受到古镇的衰败和沧桑,那些老宅门窗斑驳,已看不出是什么颜色,有的老宅已多年无人居住,有的院落仅看到老人和孩子,青壮年的身影竟难以见到,据说都到大城市去打工了。

  石板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房舍街店或青砖黑瓦,或木质竹垒,深宅大院。有的老屋檐角翘,雕龙镂凤,古朴典雅,倒为我们寻访古街旧貌及民俗民风提供了素材。可惜房前柱廊已所剩无几,只有那些柱础石散落的蹲在一些老屋门前,倔强的见证着古镇的历史。这些柱础石在历朝历代、不同地区和流派均有变化与不同,而羊楼洞镇的柱础石有的雕凿细腻、精美,造型丰富生动;有的则粗糙、简洁,它们因时光流动而破损,那残剩的雕刻花纹却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欣赏并想象出古镇在明清时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当地的老人们告诉我们,通向镇外的青石板路面上还清晰可见一条寸余深车行印迹,那是明清时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街碾出的深槽,据说是那个年代临近省份的乡镇运送茶叶和货物时碾轧而成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羊楼洞镇茶交易的兴盛景况。

  羊楼洞周围绵绵群山,缀以青青翠翠,莽莽苍苍的松树或楠竹,其间藤萝遍布,间或有溪流淙淙。而更多的是丘陵坡地,一排排一行行绿叶澄碧的菜园,片片翡翠般如链如带,小山如螺,大山似塔。

  走近羊楼洞,随意踏足一农舍,推门进屋,必有茶农满脸堆笑相邀小歇,一方竹椅,一杯绿茶,极普通,却有一股稳稳的清香味入鼻,入得口来,劳累疲乏己是烟消云散,长留的是一齿丝丝缕缕的清香,绕齿三日不绝。

  茶乡亦有茶道。茶农一般饮用茶多为松峰茶,平常作凉茶之用,劳作之余,几杯下肚,全身清爽,阳气顿生而精神倍至。有客至,一壶山泉水,几片农家绿茶,但也清香宜人,或许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诠释吧。

  有茶道,更有茶艺。据《新唐书?隐逸传》中记载,早在唐代贞元年间,茶神陆羽著《茶经》中描述内地“尚茶成风”,长江中下游的羊楼洞一带种植加工茶叶;河北《万全县志》记载,宋朝景德年中叶,官府以两湖饼茶民蒙古进行茶马交易,并以张家口为蒙汉“互市之所”,至明朝中期,羊楼洞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呈现出青砖茶的雏形,到清乾隆年间,“川”字标记青砖茶深入人心,并畅销至今。

  人生如茶。世上纷扰,人间沧桑;来往匆忙。广大车友不妨忙里偷闲,或呼朋引伴,走进羊楼洞,喝杯茶,静静脑袋,静静心灵,在窗摇竹移之时,或在月色当轩之际,举杯品茗,慢慢啜饮,细细品味,就会把充满喧嚣充满诱惑的世界关在门外,疲惫的心灵就一定会渐次地轻下来,静下来,清静得如同一池秋水在羊楼古镇弥漫开来。
 

责编: mother5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