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野生茶”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小河村是湖南省深度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32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0%。2018年3月,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驻村扶贫队进驻小河村,其中邵阳供电公司的谢历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发展制茶产业,建成了集茶叶、木耳加工、晾晒、储存、展示为一体的“扶贫车间”,全村已有80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一片叶子带富了一方百姓,全村贫困发生率从30.7%降到了0.1%以下。
 
  2019年,小河村采摘茶叶共计4000余斤。订单源源不断,目前销售量已经突破50万元,村集体经济达到20万元。扶贫车间的产值除了包装物流等小部分成本外,其他约85%将装进村民的口袋。
小河野生茶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走访调研挖穷根
 
  野生茶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致富茶”。去年7月初,国家民委考察团来到小河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在了解当地野生茶的发展情况后,当场授权“小河野生茶”冠名使用“国家民委外事礼品”。
 
  “我以前干过农电工作,但还真是头一次见识这么穷的村。”谢历冰对记者说。2018年3月11日,他带着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小河村,贫穷落后的景象让他感到意外:几条黄土路串连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旧土坯房,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收入一年也不过几千元。
 
  好山好水出好茶,守着茶山就是守着聚宝盆,为什么小河村反而是贫困村呢?
 
  带着这个疑问,他和扶贫工作队同事第一个月就把村子跑了个遍,和大家聊家常。终于他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当地已有百余年的制茶传统,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小作坊”制茶,只能卖出初级原料茶的价格。“我们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村里的‘经济血脉’流起来、传下去。”谢历冰下定决心要在野生茶上做文章。
 
  扶贫车间助力致富梦想
 
  2018年10月,扶贫工作队利用恒温、恒湿的光伏大棚,建成了集茶叶加工、晾晒、储存、展示为一体的“扶贫车间”。接着,谢历冰带着村干部和制茶技术人员一起,远赴福建省建瓯市学习制茶技术。还请来福建专家,改良提升制茶工艺的同时,保留小河茶叶的特质和乡土味道。
 
  2019年春天,扶贫车间正式投产。但在发动村里的贫困劳动力上山采摘野生高山云雾茶鲜叶时,谢历冰遇到了困难。虽然村里高价收购,但大多数村民采摘积极性不高。思来想去,他决定先从村里的那些重点贫困户入手,他把工作的突破口放在了刘连位身上。刘连位一家5口人是扶贫兜底户,几乎都没有外出劳动能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刘连位如果能脱贫,看其他贫困户还有什么话好说。”这么想着,他就天天往他家跑,给他念起了“致富经”。几番“经”念下来,就连刘连位的老母亲都被打动了。就在其他村民观望、犹豫不前的时候,这家人不声不响地干开了。
 
  从2019年4月开始,刘连位和家人上山采茶,不到3个月就入账了6000多元。“短短几个月赚的钱比以前一年的还多。”数着刚到手的茶叶款,刘连位喜笑颜开。
 
  目前,小河村的留守老人和放暑假在家的青少年纷纷加入到采茶的队伍中,日收入最高达200余元。同时,“扶贫车间”还聘用部分贫困户当劳务工,他们平均年增收6000余元。
 
  做强特色产业夯实致富根基
 
  “形成产业才是永续脱贫的根本。”制茶车间提振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谢历冰决定把“小河村野生茶”做成小河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理清了发展思路:立足小河村实际,以“标准化、规模化、有机化、品牌化、渠道化、融合化”为抓手,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帮助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带领更多贫困村民走向富裕,打造省内知名茶村。
 
  2019年6月11日,在他的推动下村里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了“小河野生茶”茶叶商标,推出了两大系列性价比较高的好茶,小河村全新的茶产业发展之路正式起航。合作社由村两委负责牵头,品牌作为集体资产,属于全体村民。
 
  谢历冰还筹划着借助“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做大小河村生态农业品牌。把村里蔬菜基地的蜂蜜、黄桃等农产品,统一对外销售,让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现在,小河村开通了全村免费WiFi,小河野生茶微店也正式上线运行,最高每天可以卖出30多单。
 
  “扶贫攻坚,我们还在路上。”走到村里一处高坡,他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目前正在筹划两件大事,一件是在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帮扶下,利用小河村的水利资源,建一个装机容量400千瓦的水电站,收益全部归村集体。另一个就是利用相邻的清水村全国著名生态文明村、长寿村的旅游优势,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带动贫困群众发展旅游产业脱贫致富。
 
  此时,红日当头,几束阳光穿过云隙,将谢历冰手指的方向照得一片通亮。
责编: dudongmei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