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毛尖茶漫漫申遗成功之路

  贵州省都匀市积极抢救和保护“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从申报到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时5年之久,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都匀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于牂牁古国;战国及秦、汉时期,分别属夜郎古国所辖的且兰国和毋敛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牂牁郡,都匀属之;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设置应州(羁縻州),都匀属之。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都匀设置军民长官司;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至二十八年(1395年),都匀分别设置长官司、安抚司以及都匀卫;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改设都匀府;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都匀卫为都匀县,隶属都匀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都匀府为都匀县;民国九年(1920年),都匀直属贵州省长公署。
 
  自1956年8月8日起,都匀成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1958年,都匀建市,成为如今的贵州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的民族文化。
 
  其中,一种名为毛尖茶的绿色植物闻名遐迩。
  悠久的都匀毛尖茶文化史
 
  《都匀县志稿》记载:“西岳庙,在长秀(今都匀团山一带),旧建,乾隆间毁,知府宋文型重建。”在重建西岳庙时,宋文型刻立有《重建西岳庙碑序》。宋文型在碑序中说:“庚子岁(即清乾隆45年,1780年)余守匀疆,兼理厂务茶园一局,中在间有西岳王之庙,奉为本厂之神”,“爰是捐俸五十两,命薛允忠督造重修”,希望“镇彼西方,维兹厂局”以求“上裕国课,下佐工商。”
 
  《都匀县志稿》还记载:“茶,四乡多产之,产水菁山者尤佳,以有密林防护也。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曾得优奖。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
 
  《都匀市志》记载:“都匀毛尖茶:原产境内团山黄河,时称黄河毛尖茶。该茶在明代已为贡品敬奉朝廷,深受崇祯皇帝喜爱,因形似鱼钩,被赐名‘鱼钩茶’。”
 
  《黔南农业名特优资源》记载:“都匀毛尖茶有悠久的历史,成名也较早,早在明代,毛尖茶中的‘鱼钩茶’、‘雀舌茶’便是皇室贡品,到乾隆年间,已开始行销海外”;“1982年6月,在中国名绿茶评比会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毛尖茶名列中国第二,仅次于南京雨花茶”。
 
  可见,史籍对毛尖茶的产地、采摘时间、产品品质以及产销情况均作了简明的记述。
 
  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为庆祝巴拿马运河被开凿通航成功,美国在旧金山市举办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也叫“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The1915PanamaPacificInternationalExposition)。
  由贵州公署推荐的都匀鱼钩茶(毛尖茶)代表中国绿茶,跻身这次国际盛会,在没有精致的包装,没宣传推介,全凭自身翠绿滋润、毫毛满布、紧细卷曲、形似鱼钩的独特外表,以及冲泡后清香持久、鲜爽回甘的口感,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优质奖”,一举蜚声海内外。后人誉为“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
 
  另有流传甚广的趣事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品尝过都匀毛尖后,向周恩来总理开玩笑说,用一架直升机换都匀毛尖。
 
  抗战“黔南事变”前夕,著名画家徐悲鸿、傅抱石等一批文化名人沿着黔桂线辗转都匀宣传抗日运动。时任都匀县长的刘时范和贵州省立都匀中学(今都匀一中)校长周华曾请徐悲鸿、傅抱石等一行。到家作客,周华从贮藏茶叶的土坛里取出用自皮纸包的毛尖茶,按“纸烤茶”茶俗,沏茶奉上。大师们一面品茶,一面将白皮纸拿在手上端详。徐悲鸿发现都匀皮纸的纸张质量好,适于重笔挥洒晕染,受墨苍润深沉,能获得宣纸绘画所不能得到的卓异效果,用来画马,更是得心应手。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后来说:“此后,先生若画100匹马,有99匹马是从都匀纸上‘奔’出的。”
 
  中国茶叶界著名老前辈庄晚芳曾吟诗赞美:“雪芬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攻关灵!”
 
  中国当代茶文化先驱张大为题毛尖诗:“不是碧螺,胜似碧螺。香高味醇,别具一格。”
 
  图为茶山一角
 
  抢救濒临消失的毛尖茶传统技艺
 
  毛尖茶产于都匀,以主产区团山哨脚、哨上、黄河、黑沟、钱家坡所产品质最佳。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映谷溪间,林木苍郁,云雾笼罩,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5。5℃,冬天不严寒,夏季无酷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茶树多生于峡谷溪涧两旁,有苍翠欲滴的常绿针叶与阔叶乔木为其天然屏障,形成空气湿润与多漫射光的优良环境,因而茶树生长健壮,持嫩期长。
 
  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厘米,俗称“瓜米茶”或“雅雀嘴”的茶青,传统手工加工工艺分杀青、揉捻、做形、提毫、烘焙五道工序。讲究“火中取宝”、“一气呵成”,每一步都浸润制茶人对茶的理解,赋予茶情感的味道和韵味,过程争分夺秒,艰辛劳苦。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嫩度和长度超过标准的、受病虫害的和色紫的都不能用来制作毛尖茶。
 
  成品都匀毛尖茶具有“三绿透三黄”的特点,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成品都匀毛尖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
 
  都匀毛尖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有严格的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真能传承茶制工艺的人尚为少,加之经济大潮的冲击,年轻人外出工作,对茶的记忆也越来越少。
 
  针对传统制作毛尖茶的民间手艺人越来越少、濒临消亡失传的状况,引起了都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密切关注。
 
  2013年起,都匀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始着手策划如何抢救和保护毛尖茶传统制作技艺,多次深入乡镇及茶产区调研,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向上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4年,国家文化部批准“都匀毛尖茶传统技艺”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之后,都匀市非遗保护中心又选择毛尖镇摆忙村布依族茶农张子全作为毛尖茶传统技艺传承人向国家文化部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
 
  1965年,张子全出生于都匀市原摆忙乡摆忙村七组一个布依族农民家庭。7岁跟随爷爷、奶奶及父母上山种茶,每年春季学采茶并拿回家中炒制加工,爷爷就口头传授张氏传统制茶技艺。1981年,他中学毕业后,由于从小生活在制茶世家,深受祖业熏陶,毅然放弃外出务工挣钱的机会,留在家乡从事茶叶的种植和加工。
 
  2008年,都匀市出台大力发展茶产业政策,鼓励茶农扩大茶叶种植。张子全满心欢喜,当即同妻子商量要打造自己的茶园,随后便流转了坪阳村6组380亩荒地,着手进行茶叶种植。2009年,张子全又联合38户农户成立了十里茶香合作社,承包种植700多亩的茶叶基地,并建立茶叶加工厂,带领大家一起把茶产业做大做强。2018年,十里茶香合作社实现了400多万元的产值。
 
  张子全的制作手艺在当地就享有较高的威望,现除拥有原生老茶树300多亩外,个人新种植茶叶2200多亩。专门销售自家种植、加工的“都匀毛尖”。由于手艺精湛,茶业品质优良,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茶叶畅销省内外。
 
  如今,由张子全培养的学徒共有800余人,能独立加工并从事制茶行业的有200多人,20余人各自回乡去开设合作社种茶和制茶,带动群众发展特色的茶旅结合的生态农业。他外派徒弟参加炒茶大赛,多次获得茶叶加工技艺金手指、银手指、铜手指、优秀奖等。
 
  张子全说,都匀毛尖的茶青,一般不用于制作红茶。如今开发制作红茶,主要是为了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率。
 
  他从都匀毛尖茶制作的传承到创新,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他的“金毛尖”研发成功后,虽然还没形成大规模生产,但市场售价已突破每斤1800元的价格。
 
  “金毛尖”之所以身价昂贵,是因为采用了产量较少的明前毛尖制作而成。
 
  “上等毛尖茶的茶青是清明前树上发出的第一个芽尖,带着一层白白的绒毛。制作一斤毛尖茶需要5万个左右片芽,全靠采茶人手工一芽一芽摘取,最快的一天能采摘10万多片。”张子全说。
 
  但张子全并不打算大规模推出这种茶中贵族。“要做大众喝得起的好茶。”他说。
 
  张子全用春茶制作“金毛尖”成功之后,又着力研发了用秋茶制作“金毛尖”的技艺,使“金毛尖”的每斤售价从上千元降至每斤60元至80元。
 
  用秋茶制作红茶,大大提高了茶树老叶的利用率,使每亩茶园也增收了近千元。
 
  张子全如此愿想:联合当地村民退耕还茶,不断发展,把摆忙村变成专门从事都匀毛尖加工生产、销售、旅游观光的基地,到那时,村民们都因茶叶而致富,而都匀毛尖的茶香将穿越更长的历史,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2017年,张子全与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成立手工茶大师工作室。张子全指导学生学到摘茶、炒制、包装等技术,让课本知识和实践两个综合起来,把都匀毛尖茶的茶文化传承下去。
 
  2018年,普通的布依族茶农张子全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此,他成为目前全国第一、也是唯一一个都匀毛尖茶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人。
 
  以此唤醒了无数年轻人认识自己的茶制工艺文化,对传承茶文化、传承制造工艺,发展茶产业,保证都匀毛尖品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国宝”级非遗茶文化越走越远
 
  2019年3月20日,由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联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茶产业博览会)宣传推介暨“我有贵州半亩茶”网络名人公益活动,在北京西城区马连道茶文化创意街区启动。
 
  布依族茶农张子全应邀担任“贵州茶星大使”并参与“我有贵州半亩茶”网络名人为黔茶代言。旨在打响“贵州绿茶”公共品牌、“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提升贵州茶品牌影响力号召力传播力。
 
  2019年4月18日至20日,由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贵州省广播电视局、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三集纪录片《黔茶》,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引起了良好反响。
  《黔茶》分《天地造化》《茶事沧桑》《云雾梦想》三集,主要讲述贵州茶与地理、茶与人文、茶与历史、茶与风物等故事,其中有都匀毛尖传统技艺传承人张子全“火中取宝”为茶叶提毫,采茶女工吴莲春与时间赛跑抢收茶青,返乡创业的骆地刚带领乡亲们种茶致富,雷山银球茶传人毛娟和莫应英巧手揉制茶球等茶人故事。
 
  2019年7月22日至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9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安新区交流周永久会址开幕。
 
  张子全应主办方邀请,从老家都匀市毛尖镇螺蛳壳自家种植的有机茶园采摘一袋茶青,背着大铁锅,赶到该文化交流周系列之黔茶飘香·茗茶品鉴活动现场,为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东盟成员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展示独特的炒茶过程。
 
  张子全用电将大铁锅烧烫后,倒入新鲜的茶青,用粗糙的双手在高温下,翻炒搓揉茶青,40分钟之后,清香毛尖茶就可以冲泡入口解暑了。
  许多东盟嘉宾看到这一手独特工艺后,纷纷停下来观看品茗。来自马来西亚嘉宾法滋细细品尝后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good,good!”。他表示,相比其他国家的茶,感觉中国茶品种更多,口感也更好。他将带一些都匀毛尖茶回去,向朋友们分享。
 
  2019年9月中旬,2019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将在都匀举办,这是黔南州举办第四届了。但愿,我们精心呵护的百年非遗毛尖茶飘香更远更久。
 
  近几年来,作为“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茶原产地----都匀市文化部门多次组织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子全等非遗传承人,参加全国全省文化交流活动,彰显了文化遗产的社会作用与功能,增进了全社会对“毛尖茶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以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良传统美德,激发全社会参与关心关注宣传和保护非遗文化热情。
 
  (来源:黔南日报)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