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的认知,我在哪方面“进化”了?丨茶叶进化论·高阶品鉴班第六期课程回顾

  空,是完成,是期待,是两次充盈之间的短暂休息。
 
  全新的认知,海纳百川,又虚怀如谷。
 
  构建全面、立体的框架,以逻辑为线,串联你脑海中悬浮的点——用精密逻辑解释茶的一切。
 
  走出六尘普洱课堂,你对普洱茶的认知从此大不一样。

  有效审美
 
  只要一句"茶无绝品,适口为珍"就算入门了。
 
  仅此而已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我们要一步步地从品种、制茶、到品鉴,其间没有一件事情可以随便。
 
  香气、滋味、体感,各有所好,因此都不能成为寻找好茶的底层依据。
 
  风格可以凭喜好,但品质就得有标准。观点,是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东西。
 
  在越陈越香的语境下,什么才是普洱茶的有效审美呢?
 
  ——活性,即回甘、生津、体感。


  农业规律
 
  “古树茶为什么好?”这类问题的答案形形色色。
 
  与其去深究那些神乎其神的解释,不如从本质出发,探究它的底层逻辑——农业规律。
 
  品质的关键在于营养供应和产出的关系。


  感官与风格
 
  学茶,是一件严谨的事情,有理论又怎么少得了实际体验。
 
  人对外界的感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评判一款茶,同样需要系统能力。系统能力,加上刻意训练,全面地看待一款茶。

  好茶的基础是活性,在此之上,才谈风格。
 
  风格是什么?
 
  于茶:风格=品种+地域+工艺
 
  于人:风味=香气+滋味+质地
 
  (品鉴课堂)


  正确工艺
 
  什么是正确工艺?不同的追求,会有不同的答案。
 
  又回到了讲标准、讲语境的话题。
 
  普洱茶的语境是越陈越香,在此之下,尽可能多的保留活性物质,留足后期转化空间的工艺是为正确工艺。


  熟茶历史及风格
 
  时代更迭,审美流变,都掩盖不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独特魅力。
 
  原来,熟茶也是可以分出山头的,每个品种都有它的最终转化路径。
 
  从微观角度观察其中变化,从底层开始,探讨熟茶品质。
 
  熟茶发酵是一个用活性替换醇厚度的过程,有效提高转化率就是工艺要解决的事情。


  答疑与考核
 
  短短五天,从清晰到模糊,又从模糊到清晰。不同的是,这次有了骨架,有了体系。
 
  同学脸上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更深的疑惑,扩大了自身的圆,接触的自然就更多。
 
  结束也是开始,学茶的路上依然同行。

  五天时间,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体系。
 
  自此,那句“茶无绝品,适口为珍”不再脱口而出。



责编: 娜乌西卡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