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竞争力不足 标准化或有助于“走出去”

  时代财经APP记者漆叶青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重要出口物资,中国茶叶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运销国外。但上千年的茶叶贸易带给茶叶产业的不仅是历史的传承和积淀,同时也有一系列的新问题亟待解决。
 
  5月24日,在2018茶叶经贸、茶文化交流论坛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指出,目前中国茶叶企业的品牌值不高,即便是排名第一的茶企产值也仅占到整个行业的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单个茶企品牌要走出去其实很难,必须整体打包抱团出海。
  内外销差异巨大
 
  近十年来,中国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干毛茶产量为260.9万吨,总产值达到1907.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225.6亿元,增幅13.4%。
 
  从出口量而言,从2010年起,中国茶叶出口一直保持在每年30万吨左右,2017年出口总量达到35.5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出口金额为16.1亿美元(约合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
 
  相比之下,茶叶内销金额是外销金额的20余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茶叶市场销售额达到2353亿元。对于如此强烈的反差,梅宇认为,这与中外茶叶销售品类和居民饮茶习惯的差别相关。
 
  “国内销售的茶叶多为名优茶即品牌茶,单价普遍较高,出口海外的茶叶大多为大宗茶即原料茶,茶叶的附加值低,若以品牌茶出口,国外市场将征收较高额关税;其次,中国人与外国人对茶叶的看法不一,中国讲究清饮,外国人则偏爱调饮。”梅宇说。
 
  中国茶叶有限公司代表、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东铭则表示,国际市场茶叶贸易中流通的80%都是红茶,但中国茶叶的优势品类主要在于绿茶,因而从目前阶段来看,中国很难与斯里兰卡、肯尼亚等红茶生产国竞争。
 
  王东铭告诉时代财经,作为一家老牌茶企,目前,中茶公司产品已经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尤其重视食品的品质和卫生安全,因而,在保证茶叶品质稳定的基础上,茶企更应注意的,是如何符合进口国的标准”。
 
  多样化、标准化并行?
 
  多名茶行业从业人员表示,尽管近年来中国茶叶出口量稳步增长,中国茶叶出口量已然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是茶叶大国,却并非茶叶强国。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树波表示,现在国际上的茶叶通行标准大多由国外制订,中国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上没有话语权,茶企、协会应该共同制定一套中国茶叶的相关标准,使中国的标准向国际更高标准靠拢。
 
  此外,中国茶叶在品牌影响力上的话语权也相对较弱。梅宇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指出,当前中国茶企的品牌价值不高,相比之下,白酒、烟草行业的品牌集聚度更高,如茅台产值可能达到白酒行业的15%。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消费者与市场中心所发布的《中国茶叶产业市场现状》中亦指出了相似的情况:目前,中国茶叶市场较分散,处于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茶叶产业的集中度低,茶企共有7万多家,上亿元规模的茶叶不超过100家,绝大多数是千万元、百万元级别的中小型企业。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茶企规模小而散的背后,其实是标准化在作祟。“茶这个行业,大家的思维都太传统了,没有用标准化、爆品的思维去考虑,但只有实现标准化,将评判标准固化下来,将所有内容量化,才能实现规模化,之后才有品牌化。”
 
  而王东铭对此则表示出了不同的意见:“中国各地茶叶生产千差万别,各区域都有各自优势茶品类,多样化是中国茶叶的优势;国外将茶作为饮料,其标准化做的更好,标准化是中国茶叶的发展方向之一,但不能因标准化而排斥多样化,在中国,多样化、标准化并行更适合我们。”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