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叶生产供大于求,推广“用茶”去库存


  安徽省是我国名优茶重点产区,产茶历史悠久。全省从事茶产业人口逾400万人,茶叶收入占当地农民总收入已超40%。茶业在产业优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茶叶生产总体处在供大于求、生产过剩状态。年际间各类茶产量比例基本稳定,春茶占比在40%以上,产值占比超70%;夏秋茶占比超50%,产值不到30%。干毛茶产量11.2万吨,有2.5万吨以上的库存。目前,我省拥有茶企近7000家,但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3家,省级龙头企业有55家,全省超亿元规模的企业不到10家。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合力,带动力、辐射力相对较弱。
 
  虽然茶叶资源优质,但由于产业“四缺”(资金、链条、品牌、机制)。我处山区贫困茶农想靠原始积累脱贫致富很困难。大部分规模小的企业,处于产业链最低端,附加值也相对较低。茶区大多茶企有名茶,无名牌。多数茶企和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公司+农户”的合同缺乏约束力,双方利益关系不稳定。
 
  我建议推动茶叶综合利用创新,实现从“饮茶”向“用茶”转变。依托安徽的茶叶科技优势,整合行业资源,对传统茶业进行“全价利用,跨界开发”,开发多样化、功能化、便捷化和时尚化的含茶终端产品,积极拓展茶天然功能成分在食品、保健品、日化、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推动茶业商营模式创新,实现“三产”带动、“一二产”联动。利用包括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在内的境内外行业协会的平台资源,积极发展“外向型”茶产业,加大公共营销推广;尝试推广“徽茶庄园”在内的各种茶叶类金融商业模式,引导企业协作建设“扁平化”的产销对接销售模式“茶生活体系”,有效对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创新现代茶叶流通营销模式,促进茶叶交易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信息化模式拓展。
 
  推动龙头企业与品牌培育,实现“产品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变。以做强做大实体经济为重点,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引导资金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以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去库存、调结构、控产能为重点,积极推进茶叶加工走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标准化、智能化之路;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茶叶行业开展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加大徽茶企业海外推介力度。(原标题:推广“用茶”去库存)(作者系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志斌)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