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质量安全问题频出,“防患未然”从源头做起

  日前,有报道称,贵州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工作正在开展,这是今年农业部组织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预防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领域,贵州又先行了一步。这也意味着贵州按照“预防为主、风险防范”的思路正在积极树立茶叶质量安全的标杆。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频出
 
  茶叶质量安全,一直是普通茶友们心头的阴霾,多年挥散不去。早在2006年,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就披露,餐厅免费赠送的茶水大多是“垃圾茶”,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灰尘多等问题均出现。2008年,一种名叫“铅铬绿”的工业染色剂出现在茶叶当中。更有2011年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所通报的2011年春节应节食品生产环节专项抽检情况中,百福、天莲茗茶、恒隆等品牌茶叶抽检不合格。
 
  回顾过去的2015年,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也依然被频频爆出。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把不少品牌茶企送上了黑榜单,在抽检的多款茶样中,有18款样品存在稀土含量超标、实测品质低于茶样所标等级的问题。消息一出,又惹得不少消费者吐槽:吃的是地沟油,喝的是农残茶。似乎大家已经习惯这种已经流通于市场之后被检测出有问题的食品安全问题了,除了无奈,更多的是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担忧。
 
  亡羊补牢还是防患未然?
 
  近年来,我国在茶叶质量安全等问题上情况已经明显好转,2015年,江西省的茶叶质量抽检合格率已连续三年保持100%,位于全国第一。2014年湖北省也在茶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产品抽样检查中合格率达到100%。可见,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之下,我国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监管力度上的不断加强,和对于茶叶质量的严格抽检都是百姓饮用健康合格茶叶的有力保障。
 
  但是,也有不少“漏网之鱼”成功流入市场,虽然最后还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这样的“亡羊补牢”之举,实在不是消费者所想看到的。与其事后补救,不如防患于未然,在茶叶生产的源头上就做到安全、干净、放心。
 
  防患未然应从源头做起
 
  现在,不少茶企也向广大消费者开放了源头,让消费者走近茶园、茶山,亲身感受茶叶的生长与采摘,体验茶叶的制作过程。以这样公开、透明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示茶企在自身茶园建设与管理方面的严格要求,在茶叶生产环节卫生安全方面的监督,向消费者传达健康饮茶,饮健康茶的理念。而消费者在这样的“茶山行”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茶园体验,而是重拾对中国茶叶质量的信心。
 
  单个茶企的努力,能量自然是有限的,但是一旦政府进行推动,那么产生的能量是无限的。就如同小编在文章开头中所介绍的贵州省先行一步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一样。贵州省开展茶叶的全链监控,从茶园土壤、投入品、环境、采摘到茶叶的加工生产和包装运输环节都进行了监控,真正做到生态茶园产出绿色健康茶。贵州省从茶叶源头开始严格把控,能了解到茶叶从原料种植到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上的质量安全情况,并进行严格的抽检,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坚决零容忍。 
  其实,整个茶产业的质量安全,而不单单只是个别企业,才是消费者所真正追求的茶叶质量安全的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在源头上把好关,在过程中监控,双管齐下,才能防患未然。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园面积广阔,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的茶产业也迎来了新机遇。在世界的大环境中,中国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阻碍,如何突破障碍,彻底改变中国茶叶质量安全在国际市场上的“不良记录”,我国茶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