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南:破解连南大叶茶产业转型难题

  
  图为:连南大叶茶生产制作
 
  广东连南大叶茶种制的茶,色香味俱佳,曾摘得无数桂冠,引无数茶商折腰!连南大叶茶种植历史悠久,并富有瑶族文化内涵,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连南县内曾一度引起种植热潮。2013年,连南大叶茶开始走上了艰难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之路,至今4个年头,终于接近尾声。连南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亦意图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契机,并结合一系列创新举措,使连南大叶茶走上“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系统化”的现代产业模式道路。
 
  一、历史:制茶源远流长
 
  连南大叶茶历史源远流长,是连南瑶族人民特有的经济文化遗产。连南大叶茶原为野生茶,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000米之间的山涧峪谷。清康熙年间,举人李来章任连山县(连南当时归“连山县”管辖)知县,其所著的《连阳八排风土记》,是目前可寻得的最早关于连南大叶茶种植的历史文献。记者查阅发现,书中某章节“劝谕瑶人栽种茶树一则”,详细记载了知县李来章为鼓励排瑶耕农,在全县发出公告,号召瑶族民众大力种植茶树。
 
  《连山绥瑶厅志》之光绪三年重刊版,书中详细收录了“火龙茶”“小龙茶”“黄连茶”等品种的地理分布和茶叶制作流程。连南大叶茶经过长足发展,已经开始细分种类。民国十七年的《广东连山县志》,书中有记载:“一茶叶每年在本境销行者约值银八百余两,由商人贩运至省城销行者约值银七千余两。”可见,民国期间,连南大叶茶远销“省城”,且价值不菲。
 
  上世纪50年代,莫强、张博经等茶专业权威教授曾多次到连南地区调查,并帮助改制红茶,获得成功,并将连南片区的茶种命名为“连南大叶种”,“连南大叶茶”的名称由此而来。出生在连南当地的杨乐,目前在连南县市场监督局供职,在连南大叶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中,他一直在做资料搜集工作。
 
  杨乐说,可考文献对连南大叶茶的记载,可追溯至300余年。而实际上,据广东省茶科所专家小组的调查考究,现存最高龄的大叶茶树有800余年树龄,生长在连南黄连村的高山上。杨乐据此认为,连南大叶茶的种植历史有800年以上。连南涡水镇马头冲村中约有400余棵古茶树,它们零散分布着,树龄均在300年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0年,如今被连南官方命名为“古茶树群落”并受到保护。它们是活化石,见证了连南大叶茶种植的变迁,是连南大叶茶的悠久历史的有力佐证和不朽丰碑。
 
  二、现状:茶青供不应求
 
  “连南大叶茶”是连南各地栽培、制作的大叶品种茶的统称。其适制红茶、绿茶。红茶,外形紧结匀净,香气纯正,汤色红亮,滋味浓醇。而绿茶,外形肥壮紧结,香气清高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得益于连南山地独特的“昼夜温差大、雾大、高寒”等自然气候条件,和“腐殖含量高达5%”肥沃土壤,这些给大叶茶种植提供了极其适宜的生长环境。
 
  连南大叶茶集中分布在连南地区,目前约有6000亩种植面积。湖南省和广西省有少量引种。当地群众对连南大叶种野生茶或栽培茶树所制的成茶,都冠以地名称呼,诸如黄连茶、高界茶、单贵茶等。连南大叶茶的分布,北部有以大龙山群峰为中心的片区、小龙山片区、巾子山片区等,南部有黄连、板洞一带。
 
  一直以来,连南大叶茶以色泽和茶香备受青睐。以黄连茶为例,1957年,于广州出口商品展销会上,受到了国内外茶商的赞赏。1959年,黄连茶在广州出口展览馆展出,被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相中”,推荐英国茶商购去伦敦展出,被认为“可与斯里兰卡红茶相媲美”。2013年,连南大叶茶在广东省第十届名优茶叶质量竞赛中,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1个优质奖,成为当年国内茶叶界的一匹“黑马”。
 
  连南大叶茶的茶青极受收购商追捧。连南特农公司总经理陈建业表示,每年春茶、夏茶成熟消息一出,便被抢购一空,订单源源不断,茶青供不应求。更有甚者,陈建业说,连南黄连村刚刚种下的800多亩茶苗,目前已有500多亩茶苗“被预订三年后”。2017年春季,连南大麦山镇黄连等地“一茶难求”。目前,全县已有超过20万斤茶青被提前订购,总价值超过300万元。
 
  三、产值:急剧飙升
 
  连南市监局有关人员介绍,连南地区山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极其适宜种植大叶茶树,茶农在施肥、杀虫上几乎零成本,种下茶苗,等候三五年,茶农便可上山采茶,种植成本低。连南大叶茶的传统制茶手法主要包括“采摘”“杀青”“揉捻”“干燥”“成茶”等工序,对于普通茶农来说,过程简单易学,亦无需太多工具,制茶成本低。
 
  “茶成后,也不愁销路问题。过去10余年,不少茶贩子都会到各个茶区向茶农们采购茶叶,价格也不低,10年前,茶干普遍20-30元每市斤,如今300元每市斤,茶农们也卖得不亦乐乎。”连南县市场监督局的杨乐介绍。杨乐表示,近10年来,茶农数量大幅提升,继而又出现了不少的小作坊、制茶小企业,大大小小不下100家,而较具规模的有14家。
 
  据连南县农业局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连南县内大叶茶树种植面积3685亩,茶叶年产量264吨,年产值135.38万元。2014年,种植面积达到4293亩,产量473吨,而年产值则达到了1200.42万元。而到了2016年,连南大叶茶树种植面积比2012年翻了一番,达到6629亩,产量则达到了574吨,年产值则较2012年增加了12倍有余,1488.85万元。
 
  数据大幅上升的背后,是连南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在农林经济转型发展中所做的大量努力,大力推广种植大叶茶树就是其中一项。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和鼓励的举措,连南大叶茶自身独有的优势,种茶、制茶成本低与销售价格飙高而形成的巨大利润,采购商的青睐和抢购,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茶叶越来越大需求,这些客观因素,都在刺激着连南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难题:制约大叶茶发展的“三座大山”
 
  虽然,近年来,黄连茶、单贵茶等在国内各种茶博会、展销会频频亮相,并揽得多项大奖,为连南大叶茶赚足了面子,也逐渐声名鹊起,但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在面向普通老百姓的大众市场中,黄连茶、单贵茶等连南大叶茶之“娇子”,并不显眼。随着连南大叶茶产业的急剧扩张,一些历史上形成的、或者由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而导致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并日益制约着连南大叶茶产业的品牌化、集约化和高端化。
 
  难题一:产业结构单薄小
 
  连南大叶茶在专业市场中博得一片喝彩,以及近两年来茶商抢购现象愈演愈烈。然而,在大众市场上,连南大叶茶的表现却是不温不火,与英德红茶的大众知名度差之甚远。作为去年成立的、并有望成为连南大叶茶产业龙头企业的连南特农公司,该公司的总经理陈建业向记者表示,连南大叶茶产业结构的生态是——以占多数的茶农散户为主,以技术、质量参差不齐的小作坊、小企业为辅,而散户占产业比重较大。
 
  “能看得见的有14个小作坊,他们都是小规模种植、生产制作,有一些作坊没有生产许可经营,生产标准也不规范。而茶农散户,他们打游击式的生产模式,则很难形成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陈建业说道。陈建业表示,连南大叶茶整体产业结构形态,依旧停留在过去十几年的状态,缺乏龙头企业引导行业走向集约化和规范化。连南县市场监督局详细介绍,茶农散户对茶叶的种植和制作销售,比较随意,销售渠道也是就近原则——卖给县城里的小商贩或者直接卖给爱茶的客户,渠道非常单一。小作坊比散户虽然有更大的规模,但销售以批发为主,大部分茶干甚至没有包装和统一标识。
 
  陈建业道出他的看法:散兵游勇式的打法,力量就不能往一处使,因而整个产业结构难以形成集约化。而说到总量,2016年,连南大叶茶产业总量仅为574吨,放在整个国内茶叶市场,难以形成“重量级效应”。“就好比,一滴淡水掉进整个大海,根本不可能使大海有任何反应。整体上,以现有的产业规模,我们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他说。
 
  难题二:原料被品牌抢夺
 
  市场上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在左右着连南大叶茶产业的发展。连南大叶茶在专业市场上打响知名度后,尤其是当“单贵茶”“瑶乡红”等一批具有“SC”认证的连南茶叶品牌出现后,无限美好的茶青,引来了无数茶商的抢购和预订,对于还长在茶树上的优质茶叶,也引来了不少品牌巨头的“垂涎”。连南县市场监督局调查发现,一些小作坊的生产销售模式,往往是为一些大众知名度极高的茶叶“贴牌”。
 
  一位小作坊业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采摘下来的茶青,我们一是直接运往给品牌厂家,二是按照他们提供的制作技术,将制作好的茶干,装进他们的包装袋……”一位正在经营连南大叶茶网上淘宝店的创业青年感叹:“品质如此优良的茶叶,没有用连南大叶茶的统一标识,反而为其他品牌作嫁衣裳,心痛。”连南县市场监督局的质量与标准化股长杨乐对记者说,近两年来,连南某些地方的茶山上,也开始出现其他茶种,这种情况也值得警惕。杨乐解释原因,由于单一的连南大叶茶在大众市场上占有率不高,小作坊业主和茶农们,根据市场需求,引种其他茶种,以减小经营风险。“这些客观因素,对连南大叶茶产业的冲击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陈建业表示。
 
  难题三:缺乏龙头企业
 
  陈建业认为,产业机构薄弱决定了整个连南大叶茶的制茶技术、宣传推广、营销渠道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统一规范。连南县市场监督局调查发现,没有现代专业技术设备的支撑,连南大叶茶制茶技术,普遍沿用传统的制作方式,这种传统制茶技术制出来的茶,在质量上良莠不齐、普遍不精。
 
  “当前,我县茶叶加工环节基础较为薄弱,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消化茶青存量。”2016年,一份递交给县政府的农业部门报告如此说道。为此,近几年,连南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力推广种植连南大叶茶的同时,每年请了一波又一波的教授专家前来为制茶人员培训制茶技术,一些小企业也开始逐渐引进现代化的制茶设备,制茶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这只是在制茶方面有所提高而已,我们在宣传推广、营销上依旧没有形成合力,也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撑。在本地,甚至找不到为我们设计包装形象的广告专业人员……”一位刚加入连南茶叶协会的企业人士说道。他接着说:“连南大叶茶虽然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但我们也要赋予其具有特色的瑶族文化内涵,就这一点上来说,还是相对匮乏。”
 
  陈建业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在于,政府部门要大力培养大型茶企业,或引进大型茶企业,这样的企业不仅具有先进的现代化制茶技术,也有成熟的经营团队、文化形象设计团队、营销推广团队,还有成熟的市场渠道。他说,龙头企业不仅能有效地引导整个行业走向规范化和集约化,还可以快速地将整个品牌形象塑造出来。
 
  五、破解:连南的转型布局与尝试
 
  破解一、申报国家地标产品
 
  连南县将申报“‘连南大叶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列入2017年全县十大民生事实,将其作为全年重点项目来抓。目前,连南大叶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已进入关键的尾声阶段,负责牵头此项目的连南县市场监督局局长黄党红透露:“申报材料现已送审国家质检总局,接下来是公示阶段,然后是专家组的评审和连南代表答辩阶段。”
 
  黄党红对此次连南大叶茶申报国家地标产品,预期乐观。2007年,连南无核柠檬申报国家地标产品成功,2008年,连南瑶山茶油申报国家地标产品成功。两次成功申报案例,为本次连南大叶茶的申报工作带来成熟的操作经验。而申报成功后的无核柠檬、瑶山茶油为连南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它们为连南所带来的整体效益,远远大于其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本身。”黄党红说。
 
  破解二、孵化龙头企业
 
  2016年,为引领连南大叶茶产业健康、迅速地发展,连南县委、县政府决定,由特农公司兴建一间集生产销售、培训孵化、品牌打造等功能于一体的茶叶加工企业——大雾山茶厂。连南县委、县政府意欲通过大雾山茶厂的运作,引领全县大叶茶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系统化”的现代产业模式方向有序发展,主要举措是,提高茶青质量,提升茶干品质,通过宣传营销,扩大茶业知名度。大雾山茶厂于2016年4月建成,是连南县第一间具备“SC”认证资质的制茶企业,主要生产红茶、绿茶和黄茶,年产量可达到5000市斤。主打产品是“单贵茶”。
 
  破解三、创建优质茶叶示范园
 
  创建优质茶叶示范园分为两个举措:一是“创建资源库及种苗繁育中心”;二是“优质茶产业基地建设”。关于“创建资源库及种苗繁育中心”,连南县市场监督局透露,该中心意义在于“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资源库,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新品种的选育与资源创新”。为此,连南县政府曾多次邀请茶领域权威专家、教授前来开讲座,甚至邀请他们为连南大叶茶站台。而对于“优质茶产业基地建设”,其作用这是“建设一个千年古茶展示体验区,建立茶文化旅游基地,同时也是优质茶原料生产基地,抓好茶青鲜叶市场的建设,引导茶农进入市场,将基地建成标准化、良种化、有机生态化的优质原料基地。”
 
  破解四、鼓励农民种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连南县曾一度出现过种茶高峰期,当时,在全县公社及各大队及上山下乡的知青带领下,连南全县农民开展了种植大叶茶树的热潮,种植面积曾经达到万亩以上,比当前6600多亩还要多。改革开放后,不少耕地被逐渐丢荒,一些茶树也被砍掉。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广和鼓励,以及市场价格的推动,不少村民种茶制茶的热情再度提升。
 
  连南县委县政府在原有的大叶茶种植基础上,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扩建抚育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连南茶叶生产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低等瓶颈问题。为了充分调动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有关部门甚至出台过“每种一亩大叶茶树,补贴1500元”的规定。随着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推介工作的逐渐推开,连南茶叶逐步走上标准化和优质化的轨道。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