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茶区太阳光谱的自然特性

  澜沧江茶区太阳光谱的自然特性
  1.太阳总辐射能据11个观测点的观测结果,整个澜沧江流域茶区,在春分以后清明至谷雨期间,在10:00~13:00时晴天无云的条件下,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4000~lOOOO五)为355—797(平均615)毫卡/cm2分,相当于太阳辐射数常的30%左右。
  2.太阳总辐射的光谱比例在凤庆大兴(24.7。N),在4000~10000.墨的总辐射中,紫光(4000。4500/k)占3.0%,蓝光(4600~4900A)占5.1%,浅蓝光占4.0%,绿光(5100—5500盖)占24.2%,红短光(6300~7000A)占24.2%,红长光(7100~7600/t)占13.9%,近红外光(7600~10000/t)占17.0%。其中,4000~7000X的辐射为茶树可利用的部分,约占70%。
  3.太阳总辐射的组成太阳总辐射由太阳直接辐射与天空辐射即散射辐射所组成。在凤庆大兴测得的太阳总辐射为618.07毫卡/cm2分,其中直接辐射为463.31毫卡/cm2分,散射辐射为154.76毫卡/cm2分。散射辐射中的紫光相当于直接辐射紫光的54.9%,蓝光相当于46.2%。散射辐射随波长增大而减少,其近红外光相当于直接辐射近红外光的26.6%。
  4.峰值太阳总辐射能的最大值在波长6000盖处出现,以后总辐射能下降,在7600A处有向上跳动的小峰。直接辐射能的最大值在6400鼻,处出现,6500爿t处有低值出现,6800五处出现上升,7300五处出现低谷,9000盖后辐射微弱,仅比紫光稍强。
  5.太阳辐射日变化1988年4月8日,在北回归线茶区,海拔1400m的公弄山观测了8—18时的太阳辐射日变化,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由8时的每分每平方厘米的527毫卡逐步升高,11时达851毫卡,17时达最高值,为993毫卡,18时降为600毫卡;紫光辐射,11时达5.49毫卡,为最高值,13时为5.24毫卡,18时降至2.70毫卡;蓝光辐射,9时达最高值,为20.67毫卡,11—13时维持这高峰值,以后辐射能下降,18时下降为8.3毫卡;绿光辐射,从8时的21.74毫卡上升,17时达最高,为64.91毫卡;红短光辐射,9时开始升高,17时达最高值,为210.31毫卡;红长光辐射,9时开始升高,17时达最高值(约200毫卡);近红外辐射,11时达次高值,17时达最高值;生理辐射(4000~7000五t),8时为最低,9时倍增,为446.85毫卡,11时达第一次高峰,13—16时出现低值,17时达最高值(489.66毫卡),18时下降。
  6.太阳光谱分布的纬度特点在4个不同纬度上设点观测太阳光谱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以23.5。N处最强,25.7。N处次之,24.70N处最低;生理辐射,以25.70N处最强,23.50N处次之,22。N处最低;紫光辐射,基本上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强,25。N处的辐射强度为22。N和23.50N处辐射强度的3倍多,蓝光辐射,表现出与紫光辐射同样的趋势,25.70N的辐射强度为22。N处辐射强度的2倍多;橙光辐射,除24.7。N处显著偏低外,基本上也呈随纬度增高强度增强的趋势;非生理辐射(7100—10000A),基本上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弱,24.7。N处的强度约为22。N处强度的60%。然而,不同纬度下太阳总辐射的组成,即各辐射所占总辐射的比例表现一致。
  7.太阳光谱分布的海拔特点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澜沧江流域茶区当成一个茶山整体,不考虑其纬度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尽管南北相差3.7度,但都可划进南亚热带)设点观测,研究海拔高度对太阳光谱分布的影响。在560m、1200m、1400m、2000m、2300m的观测结果,太阳总辐射能,随海拔的升高而提高,如果将560m处的500毫卡/em2分当作100,1200m处的为119,1400m处为125,2000m处为129,2300m处为146;生理辐射基本上随海拔的升高而提高,2300m处的辐射能约为560m处的2倍;紫光辐射,几乎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呈几何级数提高,1400m处的辐射能约为560m处的4倍,2300处为560m处的8倍;蓝光辐射,与紫光辐射相似,只是不如紫光变化强烈,1400m处的辐射能为560m处的2倍多,2300m处为560m处的4倍多;橙光辐射,随海拔的升高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但增幅不大;非生理辐射,除1400m处比560m处略高外,其余全低于560m处的。以上观测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生理辐射,蓝、紫光辐射渐趋丰富,非生理辐射逐渐减少。

责编: juses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