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馆文化的兴盛
  (一)宋代茶馆兴盛的原因
  到了宋代,由于皇室的提倡,饮茶之风更为盛行,而且以极快的速度深人民间,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吴自牧《梦粱录》说:“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宋代的茶馆也开始兴盛起来,几乎各大小城镇都有茶肆,而且逐渐脱离酒楼、饭店,开始独立经营。考察宋代茶馆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南北宋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处在积贫积弱的情势下,外交上十分软弱。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封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有一种压抑感。而两宋时期,封建文人的待遇非常优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两宋文人已经没有了奋发昂扬的精神,从对外部事业的追求转而寻求个人生活的精致。同时,由于农村耕地的扩大和农作物单位产量的提高,许多人脱离了农业生产,从事文化活动,知识分子人数激增。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从宋代开国到嘉佑的百余年间(1056—1063年),京城等待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每年就有六七千。苏轼在《谢范舍人启》一文中说,到宋天圣(1023—1032年)以后,蜀中“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当时知识分子人数之多。蜀中自古就是产茶之地,饮茶也早于中原各地,这些人进京,对饮茶的盛行不可能没有影响。面对人数如此之多的文人,北宋王朝对他们的待遇也是优厚的。除了优厚的俸给之外,文官离职时还可以宫观使的名义支取半俸,而武官则不能。宋太祖曾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其实,不只宰相,就是主兵的枢密使、理财的三司使,下至州郡长官,也几乎都是文人担任。但是,正是由于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宋代文人容易脱离人民群众,习惯于书斋生活,追求幽静、平淡、冲和,精神和物质生活倾向纤弱、精致,而饮茶恰恰具备了这一特点。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文人的饮茶成为下层百姓模仿的对象,对饮茶向市井的普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据吴旭霞《茶馆闲情》,宋代的茶叶种植已十分广泛,不但产量大为增加,而且制茶的技术也迅速提高,出现了许多名茶。当时,淮南、江南、荆湖、福建诸路,都有不少州郡以产茶出名,由这些地区每年输送与北宋政府茶专卖机构的共为一千四五百万斤;而淮南的产茶地则是官自置场,督课园户茶民采制,其岁人数量尚不包括在这个数字之内小I陕路所产的茶,政府虽不许出境销售,但产量也很多。随着产量的增加,制茶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而贡茶加工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茶产新品的不断涌现。宋徽宗《大观茶论》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风饼,名冠天下。”继龙凤茶之后,仁宗时蔡襄又创造出小龙团。大观年间,又创制出了三色细芽(即御苑玉芽、万寿龙芽、无比寿芽)及试新铸、贡新铸。在各色茶中,据《宋史·食货志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汐、宋代熊蕃式宣和北苑贡茶录净和宋代赵汝砺等记载,宋代名茶大约有90多种。茶叶产量的增加,名茶新品的出现,为饮茶之风的盛行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宋代的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也比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在北宋时期,南北各地的农村中,已出现了定期的集市——草市、墟市,或统称为坊场。苏轼有诗句说:“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可见市集已很普遍,也可见市集交易在当时各地居民的经济生活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在当时北宋首都开封城内的街巷当中,随处可见商铺邸店和酒楼饭馆之类,繁华的夜市也早已在开封出现。
  当时的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其情况也和开封相仿佛。唐代的长安和洛阳城内,坊巷只是住宅区,黄昏后坊门锁闭,禁止夜行;商店郡集中在市里,所有的交易都只能在市里进行,而且只能在白天进行。北宋的各大城市中,既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也突破了白天和夜晚的界限,这说明,北宋时期的城市经济较之唐代,确实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①最后,就是市民阶层的兴起对宋代茶馆的兴盛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两宋城市人口较多,来源也非常复杂。除了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挑夫、小贩之外,还有很多落魄文人、僧人、妓女等,数量也不小。众所周知,宋代官僚机构臃肿,官员、吏卒充斥大小衙门,这部分人也不少。此外,北宋王朝在军事部署上一反历代统一王朝的做法,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把大部分军队住屯在国内冲要地区,专力防范农民的反抗。为了防止农民迫于饥寒,铤而走险,北宋王朝每当荒年还大量招募饥民来当兵,从而使军队的数额不断扩大。这些人口都涌人城市,他们自然需要一个能够满足他们住宿、饮食、娱乐、交流信息的活动场所,茶馆等服务性设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二)宋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功能
  据史料记载,北宋都城东京汴粱(今河南开封)自五代时就有茶坊。
  北宋建都开封后,在皇宫门内的朱雀门大街、潘楼东街巷、马行街等繁华街巷,都是茶肆林立。

[page]
  据宋人盂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朱雀门大街“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旧曹门街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有些小茶馆在经营上比较有特色,如《摭青杂记》所载:“京师樊楼畔有一小茶肆,甚潇洒清洁,皆一品器皿,椅桌皆济楚,故卖茶极盛。”由此看来,茶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竞争意识了。此外,开封茶坊的细节我们还可以从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看到一些。南宋经济较北宋发达,城市也更加繁华。北宋时期,杭州就很繁盛,这从柳永的《望海潮》里就可以看出来:“东南行盛,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后这里就更加热闹了。南宋都城杭州及各州县都开有茶坊。洪迈式夷坚志》载:“京师民石氏,开茶肆,令幼女行茶。”“邢州富人张翁,本以接小商布货为业,一夕闭茶肆讫……川‘临川人苦消渴,尝坐茶坊。”“到江州,共过一茶肆。‘黄州市民李十六,开茶肆于观风桥下。”此类的记载还有许多。此外,诗人刘克庄在《戏孙季藩》一诗中说:“常过茶邸租船出,或在禅林借枕欹。”这种茶肆遍布大小城镇的情况在《水浒传》里也有充分的反映,如山东清河阳谷县的王婆茶坊。据范祖禹《杭俗遗风》所载,杭州城内还有所谓“茶司”,其实就是一种流动的茶担,是为下层百姓服务的宋代饮茶与唐有异。陆羽《茶经》要求茶中加盐,宋虽仍有此风,但已稍差。苏轼诗说:“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人姜盐煎。”这时饮茶风俗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先饮茶后饮汤,汤中加有药材,取其温、凉。据吴自牧<<梦粱录》载:“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水浒传》里王婆说有和合茶、姜茶、泡茶、宽煎叶儿茶,说明宋代以佐料人茶的情况十分普遍。当然,这里是王婆在开西门庆的玩笑,但也能够反映当时饮茶的风俗。较之唐代,宋代茶坊的社会功能有了很大发展。茶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饮茶解渴的场所,它增加了给人们提供精神愉悦的功能,这在茶馆的装饰上表现明显。《梦粱录》说杭州的大茶坊富丽堂皇,“插四时花,挂名人书画,装点门面。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目的虽然是生意人的“勾引观者,留边食客”,但它确实美化了环境,增添了饮茶的乐趣。到今天,许多茶馆的装饰使得饮茶具有了优雅的环境。除装饰之外,许多茶坊还安排多样化的娱乐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还有许多茶坊以卖茶水为名,从事其他性质的活动。据吴旭霞《茶馆闲情》,宋代茶馆共有以下几类:一类是纯粹的娱乐性茶馆,即《东京梦华录》所谓中“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据《武林旧事》卷六“歌馆”条所载,杭州较有名的茶坊有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珠子茶坊、潘家茶坊、连二茶坊、连三茶坊等。每一茶坊都有歌妓,“莫不靓装迎门,争艳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凡初登门,则有提瓶献茗者,虽杯茶亦犒数千,谓之点花。登楼甫饮一杯,则与之数贯,谓之支酒。然后呼唤提卖,随意置宴。”这是以茶、乐为主的大茶坊,富家公子的活动场所。《梦粱录》亦有记载:“大凡茶楼皆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除“习学乐器”的茶坊之外,也有说书的茶坊。宋代盛行在勾栏中说书,有小说、史部等类,但有些茶坊为了招揽生意,就将说书引进茶坊里来。据《夷坚志》载,在南宋孝宗时,杭州茶坊中就有人说书了:“四人同出嘉会门外茶肆中坐,见幅纸用绯贴,尾云:‘今晚讲说《汉书》。”’《梦粱录》载“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鬼茶坊”,“一窟鬼”即《西山一窟鬼》,宋话本的名字,一窟鬼茶坊大约就是因说《西山一窟鬼》而得名。另一类是以卖茶水为名的妓院。嫂梦粱录X载:“大街有三五家开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花茶坊。如市西坊南潘节干、俞七郎茶坊,保佑坊北朱髑髅茶坊,太平坊郭四郎茶坊,太平坊北首张七相干茶坊。盖此五处多有吵闹,非君子驻足之地也。”除此之外,部分茶坊中还有博弈活动。洪皓《松漠记闻》载:“燕京茶肆设双陆局,或五或六,多至五十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具也。”这也是关于南人茶肆中置有棋具的一则材料。以上是较为普遍的茶肆种类,其实还可以分得更细。即就《梦粱录》所记来看,除上述唱曲、说书、卖娼、博弈的茶坊之外,还有人情茶坊、聘用工人的市头、蹴球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士大夫聚会的蒋检阅茶肆,甚至还有买卖东西的茶坊。仑东京梦华录》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弈,买卖[page]衣服、图画、抹领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夷坚志》则载:“省门未开,故往茶邸少憩,邸之中则浴堂也。”出人茶坊的人形形色色,除上文已经讲过的诸色人等,还有一些靠茶坊谋生的社会下层百姓。联东京梦华录》说,茶坊中有专门跑腿传递消息的人,号“提茶瓶人”。最初,这些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文人,后来范围扩大,媒婆、帮闲也跻身其间了。两宋茶馆虽然十分兴盛,但它究竟是市民茶文化的产物,而市民又是一个人数众多、身份难以明确界定的阶层,由于出身不同、修养不同、贫富不同,需求也就不同。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茶馆的经营必然也就多样化而且带有市民的色彩,甚至于背离了茶馆的基本原则。但恰恰是这样一种开放性成就了中国的茶馆文化,所以茶馆文化从它一出现就不属于雅文化,大众性、娱乐性、开放性、包容性是茶馆文化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当近代以来中国茶文化在许多领域出现了衰落的趋势后,代表市民茶文化的茶馆文化还能够日益兴旺、一枝独秀的原因。
  两宋茶馆虽不是鼎盛时期,但它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传统茶馆文化的基础,元、明、清直至近代的茶馆虽呈现出不同风貌,但基本没有超出两宋茶馆的格局。

责编: juses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