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深入"不毛",倡导种茶、用茶,造福于民的丞相

  历史上唯一深入"不毛",倡导种茶、用茶,造福于民的丞相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古称西南夷(包括今天云南、贵州西部及四川西南部),东汉、三国时,称为"南中",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山地的延伸部分,亦称云贵高原,历史上因开化发展比中原地区晚,交通险阻,经济不发达,生产力低,故古人称南中为不毛之地。诸葛亮要出师北伐前写的《出师表》中,就有"五月渡沪,深人不毛"的呈同。
  为平定南中孟获叛乱,孔明于蜀汉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亲率二十万大军,以赵云、魏延为大将,兵分三路,东路马忠率军进攻朱褒(时为)附何郡丛,今天南黔西一带),中路李恢率军进攻建宁(今云南昆明),西路由孔明亲率主力军南下,智取了越衷(原南中五郡之一,今四川南部及滇北),解除了永吕郡(今云南保山)之危,而侵永昌的孟获败退,孔明率军渡沪水,追歼孟获于益州郡(后改称建宁郡)地,蜀军与孟获之战,孔明恩威兼施,七擒七纵,终于降服孟获,结束南征之战。
  自孔明南征以来直到新中国建国前的1700多年里,在云南各兄弟民族中,普遍流
  传着许多有关孔明倡导种茶、教民种茶、川茶的传说和故事,以及地方志记载的轶事和史料,笔者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这些大量的传说、故事和轶事,是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尽管有些传说已被神化厂。
  相传诸葛亮带兵到了动海南糯山,士兵们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葛亮把一条拐杖插到南糯山上,就变成了一株茶树,长出青翠的叶子,他教士兵采叶煮水喝,结果,眼病就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还把茶树称为"孔明树",把诸葛亮称为"茶祖",拐杖变茶树当然是不可能的,但茶叶能治眼病却是有科学根据的。
  在云南众多的占茶山中,古六大茶山名气很大,而六大茶山的崛起与孔明兴茶有着一个神奇联系的故事:据《普洱府志·食货志》记载:"……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这里所指的是六大茶山互故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中的革登茶山。2004年4月,笔者曾参与六大茶山考察组,亲临勋腊县象明乡革登茶!11"本武侯遗种"的茶树王遗址实地考察:这株有地方志记载的茶树王(包括台),如今已不存在,唯一留下的遗迹是大茶树根系腐化后形成的一个大土坑,土坑背靠树林,土坑的周边长满了杂一草,在坑的周围二十多米见方内,有自然生长着十多棵小茶树,这可能是茶王树'落下的茶籽自然萌发生长出来的,这株茶王树座坑的地理位置是:海拔1560m,东经101"12'48",北纬22"8'16",土坑深0.9m,圆周直径4.7m,坐东南,向西北方向,北靠山包,面对横卧壮观的"孔明山",
  在茶树王坐落的山坡仁有稀疏的森林。据山民说,清光绪年间茶树王生长仍较茂盛,青枝绿叶,每年春、夏、秋二季都有采摘。据当地向导新发寨的77岁的老茶农陈老三说:"小时候在此地放牛,还看到有用石砖头砌成的祭台,如今也没有了。"清末民国初年,即80一100年前,当地少数民族对茶树王还有祭祀活动.:
  笔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就普洱茶的历史问题走访过居住在老思茅镇的几位老人,其中有一位居住在回梓街的有90多岁高龄的陆尚祥老人,据他口述说:先辈传说下来,种茶是诸葛亮发起的,本地人思念孔明,从乾隆时候起就祭祀茶祖孔明,每逢旧历七月二十屯日孔明的生!J时,就在思茅的石屏会馆举行纪念孔明的"茶祖会",每年一次,一共只天,从旧历七月二十二!I至二十四日,庆祝时,烧香、上酒礼、拜茶祖孔明神像,奏起洞经音乐,同时,老百姓也在各自家中供奉孔明……民间如此,纪念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初叶民国时期。陆尚祥老人还提到:原思茅师范学校(今民族中学)是孔明士卒驻地,今倒生根是孔明"大营盘"驻地,今洗马河水库(原洗马河)是孔明士卒洗战马处,占思茅"洗马河"一名的由来于此: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传说'扣有真实的,也有被神化了的,中国「下五千年历史中,有两千多年是传说下来的,其共同点都是表达了广大的庶民百姓的心愿,把想要说的话,把经过的事,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表达出来(包括刻木、结绳记事)。上述有关孔明的传说,从不同的侧面,自下而上地反映了孔明在'"不毛"之地的民族地汉,倡导种茶、川茶造福于后人之举,是如此的受到边疆各族人民的崇敬,其深人人心,流传之广、延续年代之长,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尤其是以一国之相,用政府之权,部署各郡县,组织十卒,实施安定和开发南中的政策与措施,其结果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page]
  孔明平定南中后,安定和开发南中成了首要实现的任务。那时的"南中",少数民族较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奴隶制在某些坝区(如滇池地区)已有一定的发展,有了初级的社会分工,使用青铜制造的镰、锄、斧等农具,种植稻禾,饲养家畜,当时已出现了剩余农产品,生产水平相对较高,而边远地区和广大山区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氏族社会阶段,交通不便,生产靠"力耕"、"锄耕",生产力较低。另一方面,南中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水利、矿产以及包括野生茶树在内的森林动植物药材等资源都比较丰富.,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野生茶树在云南境内分布较广,采集利用野生茶树较早,远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周武王伐封之后,就有"西南部族"以茶纳贡之说,而茶的来源,仍处于"伐而掇之"为主阶段,有的地方虽出现了"园有芳翁、香茗",但量少、面小、零星、到两晋以前的三国孔明时代(公元168一265年)茶叶生产水平仍较低,茶叶仍是一种珍贵的产品,茶饮主要限于上层皇宫和士大夫阶层;自西汉末年以来,随着茶饮逐渐向中下层传播,以及由西南向中原、长江流域的传播与扩大,庶民百姓对茶叶消费需求的增加,对茶叶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中国茶叶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万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孔明随南征深入"不毛",引人先进生产技术,自上而下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开发措施。
  (l)普遍性的倡导种茶、用茶,推动茶叶商品生产发展,今天云南种茶的少数民族都说:"种茶是孔明教给的",相传l700多年前,当孔明在西双版纳南糯山插拐杖变成青翠的茶树,枝梢上萌发出鲜嫩的绿叶时,当地的援尼族男女老少都惊奇不已,纷纷要求跟孔明出走,相信会有更好的生计,有的提出今后的生活靠了什么?孔明婉言劝告山民百姓说:你们今后就靠这些"树"生活了。神话了的传说,虽不足为据,而大量的"孔明教民种茶"传说,却反映了它的"历史性"与"民族性"。孔明兴茶的贡献,突出的表现在:①从杀鸡取卵,损坏资源的"伐而掇之"到保护资源的"人们种植"提高生产,是茶叶生产技术的一大进步与飞跃;②从零星、自给性的种茶到以交换为目的,自给有余的商占石性种植,使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符合山区少数民族生活出路的选择愿望,促进了茶叶生产力的大进步;③移民屯田种茶,从有茶区域引入移民,带入茶籽和种茶技术,使无茶区变为有茶区,扩大了茶饮的传播与消费,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曾把原南中叛将的万余户"劲旅青羌"迁移到成都,弱者,配给南中拥蜀大姓为部曲,把南中僚人数千户迁往汉中,把永昌的蹼人数千落移到云南郡。还从巴蜀、中原地区迁移汉人人南中〕人口的大迁移,扩大了茶叶的传播与种植。(2)重视发展农业,引入先进农具和牛耕技术,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厂今云南的少数民族如傣、侃、拉枯、景颇、哈尼(援尼)、布朗、崩龙等都传说:"他们种田、盖房、用牛耕作的方法,都是诸葛亮教给的……"
  孔明在推动南中农业发展上的贡献,突出的表现在:①推广牛拼技术,使川青铜或铁犁,开创了牛耕生产的历史新阶段,并逐步减少直到淘汰落后的力耕、锄耕的生产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从力耕、锄耕到牛耕,是农业生产力的一个质的飞跃;②发挥云南的气候土地水利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种植水稻,增加了粮食生产,改善了百姓生活。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滇池地区已种有稻谷(但不知牛耕),到东汉末年共国时期,水稻的耕作技术有了改进,但种植面还只限于滇池地区和滇中,有了进一步扩大,到了晋代云南郡"有稻田"始见于记载;滇西洱海地区开始出现稻田,之后逐步发展到产茶的山坝区,这说明只闰时期孔明大力推广稻田见到了成效。
  (3)调整屯田组织,大兴屯田:汉代的屯田是"军屯",即驻防屯守的领军官吏把所领戎兵组织起来屯田生产,以筹备军食。孔明平定南中后的屯田,是在打击豪强大姓并分配其所领"部曲"的情况下,鼓励拥护蜀汉政权的南中大姓吸收"夷"人,组织成"夷汉部曲",进行屯田的,比汉代的"军屯"又前进了一步,山于扩大了劳动力来源,促使屯田地区的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夷汉部曲"这一新的组织形式,也为民族的自然融合创造了条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4)应川新的技术,兴修水利,发展交通,促进内外交流和生产发展,今云南保山城南约十里地方还保留着三个"诸葛堰"的灌溉之利,相传是孔明当年"修"的,唐·樊绰《蛮书》记载:"澜沧江南流入海,龙尾城西第七骤有桥,即永昌(今保山)地,两崖高险,水迅激,横亘大竹索为梁,上布簧箫,上实板乃通,以竹屋盖桥,其穿索石孔,孔明所凿也"。澜沧江争流险水,交通被梗阻,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百姓受益匪浅
  诸葛孔明,是一个"躬耕陇田"十年,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知识,好学、善思、视远、明察、求实、志大的人,集智能、体能、权力为一身的网相,对开发相对落后的南中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最积极的主导推动力。这对加快三国以后两晋隋唐时期的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传播打'大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责编: juses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