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工艺之捏尖、理尖、布尖、普尖

  在我父亲那一代,太平猴魁采用最传统的工艺流程制作,采用下锅手炒杀青、篾制烘顶烘圈烘焙,并没有特别碾压和人工整形的环节,茶叶的直条形依靠锅中杀青时的手腕技巧,扁形是在头烘二烘时手拿干布间隔按压所成,这个工艺制作的猴魁没有茶叶细胞组织的破坏和汁水的流失,因头烘、二烘、三烘开放式的一字排开,烘焙过程中湿气可以及时散发且互不影响,加之那时的茶园大多埋草施青肥,不象现在还会施些化肥,所以那时的猴魁无论香气,还是口感茶韵都是高于现在的。但那时的猴魁若是搁在现在恐怕卖不出去,既使卖的出去恐怕也卖不上好价,因为它没有经过刻意的细致的人工枝枝整形,所以外形翘散、不平不直、不紧不实,类似于现在的普尖,不美观,与当下追求的形美述求不符。但那时猴魁与毛峰还没有如今这么大的价差,因而猴魁乡镇和毛峰乡镇都还各制各的茶,谁也不仿制谁,市场比较纯洁,买茶无忧真假。

  现在产区猴魁工艺主要分为四类:捏尖工艺、布尖工艺、理尖工艺和普尖工艺,至于大家说的排尖(拉拉机杀青来回摆动裹紧成直条,整形时一枝枝排一下就行了,无需手捏),实际就是理尖,而垛尖实际就是布尖的一种(一枝不够显粗壮,就几枝垛在一起碾压成整体,称为垛尖)。工艺的演变总是伴随着制茶工具的变革慢慢形成的。为了充分利用碳热能以节约碳资源,首先变革的是烘焙工具,研制出了现在广泛使用的封闭式木制烘箱,开放式的篾制烘顶烘圈就不再使用了,烘箱内放了几层蒙了两层铁纱网的抽屉,鲜叶杀青后倒入铁纱网夹起放进烘箱逐层上移烘焙。这时已有了简陋的木制滚轮碾压工具,杀青叶被铁纱网夹起后,手拿木制滚轮来回碾压两遍,但相对偏低的价格还无法支撑雇请较多的茶工来一枝枝手捏成形,其制法还是类似于传统工艺的,仅是烘焙工具的改变而已,直到当地魁商巨头经市场多种营销手段的成功实施不断的推高了猴魁的价格,为了市场对形美的要求,高价的猴魁才促使了茶农雇请较多的茶工进行人工枝枝手捏成形。再后来机制毛峰用的理条机经改进引用到了猴魁的杀青流程,便是大家所说的拉拉机杀青。与此同时,铁制滚轮执杆式碾压工具发明了,被广泛运用于猴魁的碾压成形。再后来电炒锅、电烘箱也应运而生。所以铁锅、电炒锅、拉拉机、碾压轮、烘箱便是现在猴魁制作中所使用的工具,不同的工艺选用不同的工具。

  捏尖工艺:下锅人工手炒杀青——茶工枝枝手捏成形——碾压轮轻度碾压——烘箱烘焙。其特点制作鲜叶嫩度高,粗壮肥厚,茶汁流失少,干茶自然扁直、粗壮重实,部分茎脉暗红(俗称红丝线),可见铁纱网格痕印,色泽苍绿匀润鲜活,香气清高鲜灵(有的含兰花香),茶汤内含物丰富,茶味鲜爽醇厚丰富饱满,回味甘香爽口(高档的回甘带甜),耐泡。费工费时,平均一人一天只做1斤干茶,制作成本高,是产区高档猴魁采用的工艺。此工艺主要存在于原产地新明乡和龙门乡茶叶内质好市场茶价高的村民组,茶叶鲜叶内质较差怎么做也卖不上高价的村民组茶农慑于较低的市场茶价和过多的制作成本无法采用捏尖工艺,当然即使采用捏尖工艺的村民组由于茶山所处生态环境的不同,鲜叶的内质也是有很大差距的,因而市场价格仍然悬殊很大,例如正坑头采捏尖猴魁可以卖数千元(当然此价格包含了它的名气身价),而其他村民组的头采捏尖猴魁卖价不超千元,又分600-1000一类,300-600一类。

  理尖工艺:拉拉机杀青——人工排放理直——碾压轮轻度碾压——烘箱烘焙。理尖工艺是为了增加工效降低整形成本而采取的工艺。随着采摘时段的后移,当市场茶价降至300元以下,茶价不足以支撑人工枝枝手捏成形的整形成本时,或者因天气原因,鲜叶大量适采,雇请的茶工不足,按捏尖工艺制作来不及完成鲜叶炒制,茶农便把杀青环节从下锅手炒杀青移至拉拉机杀青,鲜叶在拉拉机的分段隔内来回摆动杀青并渐渐裹紧成直条,倒入铁纱网,人工排放理直无需手捏成形,工效得到极大的提高。其特点鲜叶嫩度下降且机制杀青不匀,因而中后期鲜叶制作的理尖香气较低沉,口感没有捏尖鲜香甘醇;外观没有捏尖成形好,干茶松、散、翘,(捏尖允许有不大于30%的叶尖开叉,而理尖的开叉高达70%以上),不够重实,有铁纱印,叶缘外卷,叶背草绿或发黄发白,整体色泽显得枯晦不鲜活,拉拉机来回摆动快,因而干茶上也很难见到下锅手炒杀青时或多或少存在的爆点。叶缘外卷、大量开叉、色泽枯晦不活、无爆点是理尖猴魁重要的外观辨别特征。有人把叶尖是否开叉做为辨别捏尖和理采的标志,是很局限的,捏尖整形时,即使茶工再仔细也难避免每枝叶尖都能粘合而不分开,看开叉是看它的开叉比例有多高。捏尖和理尖的根本工艺区别是在杀青环节,一是在锅中手炒杀青,一是拉拉机机制杀青,所以必须从不同的杀青工具形成的干茶特点来从外观上判别。理尖在外观上不及捏尖,更不及布尖,但其未被重度碾压,叶组织破坏少,茶汁流失少,因而内质虽因鲜叶嫩度下降和杀青工具不同而不及捏尖却高于布尖,如果仿制乡镇的茶农同时挑来了理尖和布尖,差不多的价格,茶商宁愿要有卖相的布尖也不会要无卖相的理尖。因而理尖仍然绝大多数存在于原产地茶叶内质好的新明乡和龙门乡,做为低于捏尖的中档偏下核心区猴魁出售,不卖看相卖内质,是良好的大众消费猴魁。

  布尖工艺:拉拉机杀青——人工排放(铁纱网上垫了层湿布)——盖湿布重度碾压——烘箱烘焙。布尖工艺的出现是传统毛峰生产乡镇看到猴魁原产地新明乡的猴魁价格飞涨而采用的仿制技术,因这些乡镇的毛峰鲜叶内质无法与新明乡的猴魁鲜叶内质相比,故而在仿制过程中针对外部市场对猴魁扁、直、大的观念而注重了对外形的塑造。整形过程采用铁制滚轮重度碾压,极大的破坏叶组织强行粘合茎叶,使干茶看上去极直、极薄如蝉翼、草绿色、无铁纱网格印(两层湿布盖着碾压消除了网格印)的特征。布尖猴魁对茶茎叶组织的破坏无疑会降低茶叶的内质,虽然其也因产区信息的不透明导致外部市场对猴魁认识上的误区而风光一时,甚至部分新明乡的茶农也跟风采用,但终究因内质的缺失在会品茶的顾客眼中成了徒有虚名的垃圾茶而影响极差,随着猴魁工艺的不断揭露,布尖猴魁越来越不被外部市场认可,现在原产地生产高档猴魁的村庄已不再使用布尖工艺。虽然部分仿制乡镇因布尖猴魁市场滞销价格下降而回归了毛峰的生产,但仍有一些低档毛峰卖不上价的村庄采用布尖工艺仿制猴魁,当然随着当地政府为维护猴魁声誉而进行的行政干预,布尖猴魁淡出产区已是必然的趋势。由于布尖猴魁采用的是低档的毛峰鲜叶,加上过度的碾压,茶汁被大量流失,而呈现出香平味淡不耐泡的内质特征。

  普尖工艺:下锅杀青——锅中理条——轻度碾压——烘箱烘焙。普尖工艺主要存在于原产地新明乡和龙门乡后期鲜叶的制作,后期鲜叶嫩度降低不能适制捏尖猴魁,价格下降无法支撑人工整形,因而在制作过程中省去了人工整形的流程,仅在锅中杀青时利用手腕技巧稍稍理条。因而其外观类似于传统工艺制作的猴魁,翘散不直不紧,有铁纱网格印,因是后期的鲜叶制作,其重实感也不如捏尖,其与理尖的最大区别在于不是通过拉拉机杀青而是下锅杀青的,因而干茶虽显翘散,但叶缘并不象理尖那样外卷。普尖猴魁内质上因鲜叶嫩度的下降大都以清香欠鲜灵高爽,滋味醇厚欠鲜爽为主。普尖和理尖品质对比,主要看适制的鲜叶,嫩度高的鲜叶制作的理尖会优于后期嫩度低的鲜叶制作的普尖,同期鲜叶制作的理尖会次于普尖。普尖和理尖一样,没有经过重度的碾压,较好的保留了茶叶的内质,因而是较好的大众口粮猴魁。

  视觉辨别关键词:

  1、理尖:干茶大量松散、开叉,叶缘大多外翻、卷,叶背色泽草绿或发黄发白、枯晦不鲜不亮。

  2、普尖:干茶大量松散、开叉,叶缘不外卷或极少。

  3、捏尖布尖特征明显,不多说了。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