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傻了,“荒野茶”不是“野茶”!

  白茶,一个从默默无名的小卒到名扬江湖的“大牌”,近些年,这匹驰骋茶江湖的黑马,迅速火遍了茶叶圈。
 
  说到白茶,我们除了经常听到“传统”二字,还会听到另一个高频词“荒野茶”。作为白茶赖以傍身的优势,“荒野茶”到底是什么茶呢?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很多卖茶人的这个噱头。
 
  首先,你需要了解的是:
 
  荒野茶,简称荒山茶、荒茶,也叫扳树茶,由于荒废的茶树长得比较高,这种茶树比较难采摘,需要用椅子和梯子等工具帮助,才能采摘,采摘时需要把茶树的树枝扳下来,才能够采摘到芽叶,故名扳树茶。
 
  关于荒野茶,不同的茶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还要特意强调是荒废了多少年没有管理的茶树。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荒野茶从何而来呢?

 
  1、荒野茶之来源多年前
 
  白茶并没像现在这么火。高产量的白茶却面临着销路难的困境,以至出现了产能过剩,甚至有些低价卖出做成绿茶的现象。
 
  一些茶农感到采摘茶叶连工钱都挣不回,有的茶农就从事其他工作,把大片茶园荒废了,有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感到窝在家里摆弄父辈留下的茶园没出息,有的是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队或大队遗留下来的茶园。
 
  这些抛荒茶园有三五年到二十多年不等,据不完全统计,荒山茶园福鼎全市有几千亩,分布在福鼎的各个乡镇。这些茶树类似有机茶园,平时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除草,不台刈,茶园管理甚至比有机茶园还更加粗放,长期没有修剪,很多茶树长得像乔木,或长成高高的灌木,近似野生茶树。
 
  2、荒野茶为何火了?
 
  据史料记载,陆羽每年都要寻找野生茶做为原材料制茶。陆羽在《茶经·一之源》载:“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早在1200多年前茶圣就认为: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没人管理,没有施肥,没有打农药,任其自然生长。夏秋季节茶园里的荒草乱长,茶芽短小,再加上茶园内杂草丛生,人们担心虫蛇出没,无人采摘这些芽叶。茶树通过一年又一年的光合作用聚集大量营养物质,这种茶树的芽叶的品质无疑是制茶师最喜爱的材料。
 
  荒山茶汤色和滋味与普通茶叶相比,区别非常大。
 
  其一,荒山茶的茶汤比同时期的生产的普通茶叶的汤色更浓,滋味醇厚。
 
  其二、荒山茶十分耐泡,有的能泡十多泡汤色和滋味依然不变。
 
  其三、荒山茶茶叶的叶底虽然小,但很肥厚,叶脉十分明显。
 
  其四、荒山茶的香气很足,野味足,有的茶人称之为“茶气”足。
 
  其五、有的茶人认为,荒三五年的茶和荒几十年的茶树的芽叶,制成的茶不管在汤色、滋味、香气、叶底都有区别。
  3、关于野茶的相关记录
 
  “太姥山上的野生茶,我所(郭元超、沈丰年、王雪英)曾于1957年秋在鸿雪洞考察过一株,其树高达6.16米,幅宽5米,树龄约达百余年,但此株当时却已枯死,对其芽、叶、花、果等形态特征无从了解,治好在其临近石洞内挖取小株回所栽植观察……1984年10月中旬,我们又特地前往进行实地考察,在福鼎县茶业公司陈志华等同志的协助下,又在鸿雪洞中见到了一株。但据当地群众说,这一株就是1957年秋我们所考察的原枯亡株重新萌发的,其树龄约二十年,时间似相符。”
 
  以上是育茶专家郭元超先生在1985年发表论文《太姥山野生茶树查考》中关于野茶的片段,文末同时指出,因为风雨侵蚀、岩石崩塌,太姥山的野生茶树往往只在岩洞中才得以生存,加上人为破坏因素,“野生茶几近灭迹”。
 
  4、荒野茶≠野茶综合看来:
 
  ①不是所有荒废的茶都叫荒野茶,严格来说对荒废时间是有一定要求的。至于是5年以上,还是10年以上,这个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定。
 
  ②荒野茶≠野茶,太姥山现以白茶为名,不过原生的野茶树是少之又少。至于人们为何乐意称之为野茶,可能是因长期无修剪使得很多茶树长得像乔木、灌木,近似野生茶树故称之为野茶;也可能是“荒野茶”三字绕口,在读音上不如“野茶”二字来得干脆,于是直接用简称。当然,也有可能是受某些利益驱动直接将荒野茶唤作野茶。毕竟野茶稀缺,大有文章可做。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