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茶,品香辨韵(下篇):如何品味茶香?

  在“闻香识茶  品香辨韵(上篇)”中,茶百科与友们分享了不同的茶香,这一篇继续谈香,及如何品味茶香。
  ▼
  上篇补充
 
  上篇中谈到茶的“工艺香”时,还应该补充上“包装之香、存放之香、冲泡之香”,像黑茶的笋壳、竹篾、棕叶、箬叶等外包装物的香味,也会影响或入茶香中,进而带来独特的茶香韵叶,也是历史传统,就有了相应的竹香、清香、棕香等;而存放过程中的氧化、不同环境的自然之气、陈香或木香等,在存放之中,又增加了不少茶的香味;而冲泡之香,就更丰富变化了,不同的水、不同的人、不同的境、不同的器、不同的民族等,都会带来相应的冲泡后茶香的不同变化,让人着迷。
 
  此外,还应补充上“心香”,茶香除物质的芳香,通过鼻腔的嗅觉、口腔的味觉感受之外,还有精神之香,心灵之香,心香一瓣。
 
  ▼
  说香
 
  香气之于人的感官与心灵,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是物质的,也是心灵的精神家园的。
 
  香,原指谷物成熟后的气味,引申为气味芬芳的嗅觉之美。而嗅觉不能完全表达完丰富多变的茶香时,人们加入了味觉、心香感应来形容对应。
 
  许慎《说文解字》指出:“香,芳也。从黍从甘。”说明香味最早被认定为来自谷物。把香解释为“芳”,芳就是香草。许慎是用香草散发出的香味来解释“香”,属于植物本身的气味之美。
 
  古往今来,人们关注各种香气,并且记录,唯有南宋人洪刍的《香谱》、叶廷珪的《名香谱》和陈敬的《香谱》,此外还有《汉宫香方》《香严三昧》之类,大多失传。
 
  埃及开罗有个香气博物馆,陈列出500多种香气,五花八门的香味、香气,沁人心脾,陶冶心灵,给人无限的美感和嗅觉享受。
  ▼
  茶香真香
 
  而茶香,是人们品茶时感觉到的一种嗅觉、味觉、心灵的统感之美。茶香,由性质不同、含量差异不同的众多物质组成的混合之物,据施兆鹏等研究,迄今为止,茶学界已经鉴别出的茶叶香气物质大约有650种左右。
 
  根据科学分析,茶叶芳香物质的组织成分,大约可以分为十五大类:碳氢化合物、醇类、酮类、酸类、醛类、内酯类、酚类、过氧化物类、含硫化合物类、吡啶类、吡嗪类、喹啉类、芳胺类及其它。
 
  茶有草气,来源于植物;茶有香气,来源于天地,是天地孕育了茶的芳香。明人张源《茶录》论“香”时指出:“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表里如一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均停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问香,此皆不正之气。”
 
  因此闻香、品香,不但要能感受到茶本身的真香,还要能品味出“非茶之香”,更要能感悟到心香。
  ▼
  三个渠道
 
  鼻腔、口腔、心
 
  通过鼻子、鼻腔感受,称“闻香”;
 
  从口腔进入,再返上来被嗅神经捕捉到,称“品香”;
 
  由闻香、品香,引发身心愉悦,心灵之美的,称“心香”。
 
  ▼
  四个方式
 
  干闻
 
  闻干茶,将少许干茶放在器皿中,或直接抓一把茶叶放在手中,在冲泡前通过对干茶的嗅闻,判断茶品质优劣。干茶中有的清香,有的甜香,有的焦香,有花香,有的熟香,有的毫香,有的烟香等等,茶人应熟知不同茶类的品种香并了然于胸,如绿茶应清新鲜爽、红茶应浓烈纯正、花茶应芬芳扑鼻、乌龙茶应馥郁清幽为好。即使不能称呼出相应的茶香,但总能感受出何为令人愉悦、喜欢的香,何为非茶之香,何为劣质、厌恶之香。
 
  湿闻
 
  闻香的方式,多采用湿闻。相对干闻而言,即茶注水后、冲泡时、冲泡后,闻或品茶叶、茶汤、主泡器、分茶器、品茶器、闻茶器、审评碗、审评杯、审评勺等,或嗅闻叶底。
 
  热闻
 
  随着茶叶、茶汤、茶叶底温度的变化,茶香还有热闻、温闻和冷闻之分。比如烫杯温盏之后,投茶入盏或壶,通过盏或壶的热度,激发刚投入的干茶香气散发出来。干茶干闻时,有时不易觉察出茶香或异杂味,但通过热的激发,基本茶香的讨喜程度、或是否被沾染了异杂味,就很容易判断出来了。
 
  热闻,基本是和前面的“湿闻”相搭配同时进行的。还有热闻茶汤、热闻公道杯、热闻主泡器盖、热闻品茗杯、热闻叶底等。
 
  冷闻
 
  冷闻,是指茶汤、茶器、茶叶底冷下来后嗅闻茶香。
  ▼
  细品茶香
 
  热闻的重点是辨别香气的正常与否,香气的类型如何,以及香气高低;冷闻则判断茶叶香气的持久程度;而温闻重在鉴别茶香的雅与俗,即优与次。
 
  一般说,绿茶有清香鲜爽感,甚至有果香、花香者为佳;红茶以有清香、花香为上,尢以香气浓烈、持久者为上乘;乌龙茶以具有浓郁的熟桃香者为好;而花茶则以具有清纯芬芳者为优。
 
  透过玻璃杯,只能看出茶叶表面的优劣,至于茶叶的香气、滋味并不能够完全体会,所以开汤泡一壶茶来仔细的品味是有必要的。茶泡好、茶汤倒出来后,可以趁热打开壶盖,或端起茶杯闻闻茶汤的热香,判断一下茶汤的香型(有菜香、花香、果香、麦芽糖香),同时要判断有无烟味、油臭味、焦味或其他的异味。这样,可以判断出茶叶的新旧、发酵程度、焙火轻重。
 
  在茶汤温度稍降后,即可品尝茶汤。这时可以仔细辨别茶汤香味的清浊浓淡及闻闻中温茶的香气,更能认识其香气特质。等喝完茶汤、茶渣冷却之后,还可以回过头来欣赏茶渣的冷香,嗅闻茶杯的杯底香。如果劣等的茶叶,这个时候香气已经消失殆尽了。
 
  嗅香气的技巧很重要。在茶汤浸泡5分钟左右就应该开始嗅香气,最适合嗅茶叶香气的叶底温度为45~55℃,超过此温度时,感到烫鼻;低于30℃时,茶香低沉,特别对染有烟气、木气等异气者,很容易随热气挥发而变得难以辨别。
 
  嗅香气应以左手握杯,靠近杯沿用鼻趁热轻嗅或深嗅杯中叶底发出的香气,也有将整个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扩大接触香气面积,增加嗅感。为了正确判断茶叶香气的高低、长短、强弱、清浊及纯杂等,嗅时应重复一二次,但每次嗅时不宜过久,以免因嗅觉疲劳而失去灵敏感,一般是3秒左右。嗅茶香的过程是:吸(1秒)——停(0.5秒)——吸(1秒),依照这样的方法嗅出茶的香气是“高温香”。另外,可以在品味时,嗅出茶的“中温香”。而在品味后,更可嗅茶的“低温香”或者“冷香”。好的茶叶,有持久的香气。
 
  只有香气较高且持久的茶叶,才有余香、冷香,也才会是好茶。
 
  热闻的办法也有三种,一是从氤氲的水汽中闻香,二是闻杯盖上的留香,三是用闻香杯慢慢地细闻杯底留香。如安溪铁观音冲泡后有一投浓郁的的天然花香,红茶具有甜香和果味香,绿茶则有清香,花茶除了茶香外,还有不同的天然花香。茶叶和香气与所用原料的鲜嫩程度和制作技术的高下有关,原料越细嫩,所含芳香物质越多,香气也越高。冷闻则在茶汤冷却后进行,这时可以闻到原来被茶中芳香物掩盖着的其他气味。
  ▼
  闻香五处
 
  品茶闻香,一般会将重点放在如下五个地方:茶壶(碗)盖,匀杯,品杯,闻香杯,口腔内。
 
  壶(碗)盖香
 
  所谓盖香,是由于茶汤中的芳香物质极易挥发,会随着水蒸气聚集并附着到茶壶(碗)盖上形成的香气,因此品茶时一般先闻盖香。
 
  盖香会随盖子温度的降低而发生变化,并逐渐消失。这个过程很快,因此闻盖香需要迅速。
 
  在闻盖香时,将盖子置于鼻端下约2厘米处,保证香气物质能最大程度的被吸入;保持吸气3次呼气1次吸气的频率和方法,节奏均衡地吸入香气;接着,就是仔细对比不同温度下香气的变化情况了。
 
  一般好茶的盖香经过多泡之后依然持续不减,但如果一、二泡后盖香衰减得厉害,那么此茶可以断定品质不会有多好了。
 
  引外,有的茶,随着冲泡次数,会有前中后不同阶段的盖香变化,这都要细细留心才能感受到。
 
  匀香杯
 
  匀杯,就是公道杯,茶席上的分茶器。茶泡好滤出茶汤,大多数情况下,是先入公道杯,然后,匀和茶汤,再分到各品茗杯中。
 
  这种情况下,通过每道茶分茶后,嗅闻公道杯中茶香的挂杯持久度、香高低、有无异杂味、不同的香型呈现、不同阶段的不同香型变化,来感知一泡茶的茶香。
 
  品茗杯
 
  品茗杯,是感知茶香最常用之处。端起品杯,先嗅闻茶香;茶汤入口时,感受品香;品完后的杯底香。
 
  可以发现有香气由淡转浓,再由浓转淡;之后另一种香气就会慢慢呈现,也是由淡至浓,由浓至淡;一层接著一层,不断出现新的香气,这就是所谓的杯底留香。
 
  杯底散发出来的香气,也是对茶叶品质判断的依据之一。一般判断杯底香时,主要看其强度与持久度,一方面其与茶杯形状有关系,如是小口深肚的茶杯,有较好的聚香作用;另一方面,也与树茶的树龄和生长环境有关。
  闻香杯
 
  闻香杯,顾名思义,就是闻茶叶香气用的。它比品茗杯更“高挑”,是品乌龙茶时特有的茶具。一般,闻香杯与材质相同的品茗杯配套,再加上一个茶托,则为一套闻香组杯了。
 
  使用闻香杯有两个好处:一是保温效果好,可以让茶的热量多留存一段时间;二是茶香散发慢,可以让饮者尽情品味。
 
  闻香杯使用时,先将茶汤倒入闻香杯;再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口上;然后,连同倒扣其上的品茗杯,用手将闻香杯与品茗杯一同托起,迅速而稳妥地将闻香组杯倒转,使其倒扣在品茗杯上,茶道中称“倒转乾坤”;再接着,将闻香杯向上提起,再将闻香杯倒转,使杯口朝上,双手掌心向内夹住闻香杯,靠近鼻子深深地吸气,便可以闻茶香了。
 
  茶道中也称此为“喜闻幽香”。闻香时,可以边闻边搓手掌,使闻香杯发生旋转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减缓使闻香杯的温度的下降速度,助于茶香的散发。
 
  唇齿留香
 
  唇齿香,是将茶汤咽下去之后,残留在口腔中的香气。
 
  这种香气直接表现在,呼吸之间有香气在口中至胸腹之间徘徊,有的茶香更沉稳、更往下走,能过喉入身心,回味无穷,余韵绕身。
 
  口中对于香气最敏感的地方是口中上颚跟鼻腔的交接处,所以,很多有经验的茶人在品鉴一款茶时,会将少量茶汤饮入口中,稍微低头,用嘴巴吸入少量空气。当吸入空气时茶汤混著空气在口鼻交界处翻搅,容易让嗅觉感受到茶汤的香气。
 
  这时,已经不再是“闻香”那么简单了,而是“品香”,唇齿间、喉咙处、体腹内,甚至调动全身心参与其间,感知茶香韵深。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