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产品不等于有市场 茶在园子里而市场在哪里?

      今年上半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骄傲的茶人》,批评茶人中存在的重视产品、忽视市场的习惯。以为只要有了好的茶叶品种、过人的生产技术、过硬的茶品质量,就一切万事大吉。其本质是缺少科学的市场观。
  中国的“农耕混沌派”
  其流派可称为“农耕混沌派”,基本没有市场的正确概念,认为产品就是市场,市场就是产品。因此想当然地认为:我这么好的产品怎么会没有市场呢?或者干脆一头扎进茶园,一心想着把茶叶做到极致,市场自然就蜂拥而至。靓女还愁嫁?为什么叫他们农耕派?是从衡山的胡寅那里得到的启发。他说:我发现各地茶区很多企业都是搞农业、搞茶叶种植的人在搞市场,他们的专业技能、擅长领域决定了他们用农耕思维看待市场,自然无法与商业领域的人才、专才相比。说混沌是因为对市场的运作规律不甚了了,因此赶对点就可能赚钱,遇上市场变化就很可能赔钱。由于没有自觉、清晰的市场观念,到头来也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中小茶企的这种现状与他们大多来自茶叶生产领域的历史背景有关,但如果没有观念的觉醒,仍然骄傲地以神农自居,怕是很难实现突破。
  非洲的“浑然忘我派”
  现在,我又发现了另一个流派——来自非洲的“浑然忘我派”。前不久参加广州茶博会,活动太多来不及采访第一次亮相的肯尼亚代表团,但才女冯斯正正好翻译了一篇介绍肯尼亚茶叶的文章。据介绍,肯尼亚是红茶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其茶叶大多都是原料茶,与其他国家的茶叶拼配使用,自然收益十分低。为改变现状,肯尼亚最近开发出了一个紫色的茶树品种,其TRFK306/1-花青素内含丰富,希望能卖出高价,改变目前的现状。为此已有数百位农民挖掉老茶树,种下紫茶新品种。这个动静够大了,效果如何呢?茶农表示,紫茶尚未卖出更高的价格,还常被迫以绿茶价格出售。肯尼亚茶叶发展局一位工作人员说:“事实上紫茶是为农场研发的。不幸的是,还没有对紫茶市场进行调查。所以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一种局面——一些农民已经种了紫茶,市场却不知道在哪里。”
  他们都认为紫茶蕴含着独特的商业价值。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商业价值不等同于农业价值,它需要商业开发,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产品定位、价格策略、渠道安排、推广计划等等一系列活动。然而这些都付阙如——全然忘记,浑然忘我了。茶叶卖得好不好不是种茶人说了算的,终极发言权在市场消费者那里;甚至高级科研人员对紫茶头头是道的分析也不是标准的市场话语。还是那句话--你就是能救命的仙草,市场不知道、不认可也是白搭。肯尼亚紫茶的境遇再次告诉我们--种植不等于销售,农业不等于商业。如果没有这个基本概念,如果缺乏对商业的基本认知和尊重,到头来吃亏受窘的还是可怜的茶农。
  对商业需要觉醒与尊重
  非洲“浑然忘我派”和我们的“农耕混沌派”实在很般配。这种共同的商业基因的缺失表现在市场上,也必然是命运的殊途同归--都是价格低廉的原料茶,挣的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钱。
  事实上,中国的茶很好,好茶也很多。也有一批率先在商业领域觉醒的茶企业打出了一片天地;而肯尼亚的紫茶具有资源上的稀缺优势和市场差异化的基础,应该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不管怎样,中小茶企业如果不进行彻底的观念更新,不能自觉自愿地把商业环节解决好,在茶叶产能激增、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茶叶卖难的困局终究会出现,困扰中小茶企的产品强、营销弱的跛足问题无法突破。
  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和肯尼亚茶叶在国际市场的附加值低,还有更宏观的问题——集中在产业链的前端,缺乏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更无法从品牌溢价中获益,这需要更深层次的提高。但如果没有第一步对商业的觉醒与尊重,第二步品牌溢价更是天方夜谭。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