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缺标准 公务消费推就天价茶叶

  3月9日,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四川雅安蒙顶山,一群乔装打扮成大熊猫模样的小朋友在世界最贵茶叶“熊猫茶”的种植基地体验采茶活动。这也是由熊猫粪便种植的“熊猫茶”2013年春茶的首次采集,开园春茶中的“极品”售价一斤最高达22万元人民币……

  在今年高端茶市场普遍冷清的大环境下,这则新闻无疑显得有些扎眼。然而,把时间倒退一年,这22万的叫价就显得“平庸”多了。西湖龙井每斤18万、信阳毛尖每斤13万、芦峰乌龙茶每罐20万,堪比黄金贵。去年屡屡爆出的天价茶事件,不禁令人疑惑,如此高价是怎样炼成的?

  成本说:产量稀少人工费上涨

  几万元一斤的茶叶是如何横空出世的?首先是茶叶的原叶,是龙井茶的原产地,产量极其稀少,茶叶是“一芽一叶”;在炒制上,由资深老工人手工炒制,两万多颗嫩芽,只能炒出一斤茶叶;茶叶炒好后,需手工挑拣,8斤茶叶里才能挑出一斤顶级茶叶。按照龙井“明前茶”的市场行情,一般茶就要1.5万至2万元一斤,那么一斤顶级茶定价超过10万似乎并不贵。产量少是很多名茶的共同特点,如售价2万元一斤的日照有机绿茶,五万个嫩芽才制得一斤好茶。当然,就更不用说母树仅存三棵的大红袍了。

  除产量少外,每年茶叶都会因为各种成本上升而有一定涨幅。去年信阳毛尖采茶工一天的工费普遍在80元左右,而在两三年前,采茶工一天的工费不超过50元。信阳毛尖采回来之后的工序就进入制茶阶段了,炒茶师傅、择茶师傅的工资也随着这两年的物价上涨而上涨。浙江、湖南、江西等省采工成本均连年上涨,涨幅约10%。

  机制说:定价无标准随意抬高价

  人工成本只是茶叶价格上涨的一部分,且并非重要的一部分。业内专家认为,造成茶叶市场价格混乱的根源,在于其生产环节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

  茶叶到底该定个什么价,说到底需要标准的支撑,茶行里通常的说法是按品质定价。“好茶自然贵。”然而究竟什么是好茶,茶行里还有一种说法,“适合你自己的就是好的”。两句话连在一起,茶价怎能不成糊涂账。

  定价必先定级。根据现行茶叶评定标准,虽然有感官评级法,但并不能普遍适用,还要结合到不同季节、不同山头、不同风格的具体情况而论,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对一种茶进行审评。结果,现在成了只为评级而评级,在指导价格上基本不具备参考价值。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可执行的标准,市场上的级别、价位都是商家自定,当然价格也就差异巨大。

  除了标准缺失,在很多茶叶市场还存在随口要价的现象,这导致了一款茶可能出现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的差价。

  炒作说:天价茶是“炒”出来的

  事实上,天价茶叶吸引眼球的意义或者“体现身份”的抽象概念,已经远远大于实际饮用价值,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难以脱离“炒作”嫌疑。

  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茶叶被“爆炒”了一遍。从安溪铁观音,到武夷大红袍,从云南普洱到正山小种。在“爆炒”中,无数个创富神话也就此诞生。

  七年前,20克武夷山出产的“大红袍”茶叶,在香港曾拍卖到16.6万港元。几年后,在广州茶博会上,又有20克大红袍被人以18万元的价格买走。“大红袍”茶叶如此金贵,业内人士均曝有游资介入炒作。

  继炒作“大红袍”茶叶之后,湖南一种不为大家所熟知的茶叶——黑茶被游资盯上了,大量炒客进入湖南市场,一块50年前的黑茶拍卖出了48万元的高价。

  需求说:奢侈公务消费助推茶价

  成本、品质带来的茶价上涨与概念茶、送礼茶带来的涨幅相比,不过九牛一毛。以“头锅茶”为例,在传统的“明前茶”、“雨前茶”概念之外,“头锅茶”更具现代奢侈享受的标志性。近年来,“头锅龙井”在京销售价每斤高达9800元,且还供不应求。

  杭州本地的茶商就表示,送礼消费是购买高档茶叶的主力军,预订明前茶的有高校、机关和部分企业。

  去年,一款取名“大器”的信阳毛尖,以每斤13.4万元的售价引发关注。高价茶叶与公务消费之间的关联,使喝者不买、买者不喝几成社会一致评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表示,“显而易见,一些高价茶的性价比是有问题的。那不是爱茶人自己喝的茶。天价新茶的背后并非是价值与价格的合理配置,而是畸形消费的暗中支撑”。

责编: ahao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