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登陆 是机遇还是挑战?

  一道海峡,万般牵系。茶者,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能以一叶连一业,接古今及未来,系上联通的纽带。闽台茶业有着很深的渊源,两地隔海相望,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等都很相似。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闽台茶业界开展了科技、经济、文化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岸茶叶的发展。茶业这一民族产业,正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深入而越发凸显它的和平使者的角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两岸人民饮茶的质量和数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因为种种限制,2010年前闽台茶业交流互动主要以茶文化为主,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在茶叶产品流通方面还很难施展。终于,一项协议的签订改变了这一切,两岸经济关系由此跨入新纪元。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重庆签署,根据协议,大陆将对包括农产品在内的539项原产于台湾的产品实施降税。茶叶亦在“早收清单”之列。这项利好措施出台之后,大陆消费者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台湾农产品。2011年9月19日,台湾“农业委员会农粮署”官员表示:与大陆签定ECFA后,台湾茶叶取得降低关税的优惠,出口因成本降低而更顺畅。2011年台湾茶叶出口至大陆的台湾进口关税由15%调降为5%,1~8月茶叶出口大陆价值达641.1万美元,较2010年同期4098万美元增长56%,成果丰硕。2012年关税降为0%,预期将更有利于出口。

  ECFA协议签署并实施以来,闽台茶业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台商入闽考察交流茶业,希望开辟茶园,引进台湾茶种种植,而福建茶企也开始引进高档台湾茶,台湾茶也开始受到福建居民的青睐。2011年12月11日,首届“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上,两岸茶界一起角逐含金量极高的青心乌龙茶和浓香型铁观音“两岸茶王”。大陆方面包括顶级评茶师、知名茶企负责人等逾30人组成赴台参赛阵容;12月18日~19日,由福建省台办、福建省农业厅、安溪县人民政府等联合举办的“首届闽台茶乡交流会”。这两场活动为两岸茶业共同迎来2012年ECFA零关税时代预热。

  以ECFA协议为界,闽台茶业交流将进入后ECFA时代,这是一个向台湾茶打开一扇窗的时代;这是一个为福建茶将来走进台湾市场提前铺好道路的时代;这是一个渐渐把两岸茶业距离拉近、让两岸茶人关系更为融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两岸茶业合作大于竞争,最终将达成台湾茶农、茶商、消费者、大陆茶商多赢的局面。

  前ECFA时代的两岸合作

  在两岸“大三通”之前,两岸在自由贸易往来上存在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台湾对茶业(农业)技术的输出设置了一些障碍。厦门茶叶协会秘书长陈志雄给我们算了一笔账:“17%的增值税,15%的通关税,再加上其它的杂税,就有33%~35%的税额。”所以,长期以来,两岸的茶叶贸易额很小,总量十分有限。但尽管如此,也没有完全阻挡两岸的茶业交流。早期金门一带的渔民就直接在渔船上用金门高粱酒、手表、布匹和厦门的渔民换大陆的茶叶。不久前,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王贵卿赴台参加“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期间,阿里山茶业协会理事长薛文镒还返送了王贵卿当年“厦茶”的纪念壶和“一枝春”茶。海堤茶在台湾一直深受欢迎,甚至被当作“收藏品”。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不少台湾茶农、台商来大陆投资建茶园、开茶店、办企业,给大陆茶商带来了全新的食品卫生安全生产的理念。对此,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处副处长夏文顶深有感触,他说:“从原料管理到后期加工制作,再到包装销售,台商都始终贯彻安全健康的理念,他们在茶园管理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机栽培方式,并且还有很多创新的栽培方法,比如豆浆浇灌等。在加工生产方面水准很高,引进先进的茶叶机械,改变了传统小作坊的生产模式,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茶叶加工的大规模生产。”

  夏副处长还认为:除了技术方面的革新,台商还给大陆茶企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天福茗茶自1993年“登陆”设立第一家门店开始,至今已发展成为坐拥1000多家连锁店的“茶业大鳄”,并于去年9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品牌连锁经营模式的成功给了大陆茶企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改变了大陆茶企的经营模式,在茶叶产品包装营销方面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两岸茶业往来合作的渐趋频繁,两岸的合作也有了新的模式。上世纪90年代末,台商谢东庆率先来到漳平永福,成立了福建漳平台品茶业公司。到现在,已经有47家台企在漳平永福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扎根,发展茶园面积5万亩,种植的茶树品种以台湾高山茶为主,还有台湾软枝乌龙、金萱、翠玉等,2010年总产量已经达到120万斤。龙岩市台协会常务副会长、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鸿对创业园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自从2011年初胡锦涛总书记给在闽台湾农民兄弟回信以来,引起了台湾农业界的高度关注,第三届海峡论坛期就间有十批台湾农业界的专家、茶商来永福创业园考察,每年园区要接待的台湾农民团体在一两千人,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已经成为促进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大陆有台湾没有的绝对优势,土地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大,加上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两岸的交流合作,不断出台优惠的政策,营造宽松的经营环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这个观点也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台湾农业界朋友的认同。所以说,创业园在促进交流合作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而作为来大陆投资茶业的台商,李志鸿和他的“鸿鼎”茶业也切身体会到了创业园的“实惠”:2011年国家进出口银行对“鸿鼎”茶业进行了农资扶持,核准了2000万的贷款,贷款利率是在基准利率上再下浮10%。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永福台农创业园的茶园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永福已然成为大陆台商最集中的山区乡镇,并慢慢形成了产业集群,这也成为目前两岸合作农业鼓励发展的方向。“形成产业集群有很多好处,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还有相应配套的融资服务,避免了企业的单打独斗。”夏副处长介绍说,“希望永福台农创业园能形成一个区域品牌。一旦区域品牌形成,在大陆的台茶附加值才能提升,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台商来大陆投资创业。两岸发挥各自的优势,大陆作为基地,台湾可以作为销售市场,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台湾茶,也是中国茶的品牌。”

  今年初,李志鸿在福州开了第一家“鸿鼎茶业”门店。店面内的摆设装饰更多的是永福台农创业园的宣传图片与影像,他说这家店是作为永福台农创业园对外宣传的窗口,因此政府也给了他很大的扶持。“台湾农业能够进入大陆的,都是高优精致农业。如今是地球村的时代,除了竞争更强调整合。台湾的优势在茶园管理、品种改良、生产技术、加工配备,再结合大陆的土地资源优势,销售市场优势,最重要的是政府希望我们成功,这里的机遇绝对大于挑战,所以台湾茶农的春天一定在大陆。”

  未来合作:“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大三通”的实现和ECFA正式签署并实施,出口大陆的台茶因关税的降低而大幅提升。据台湾方面统计,去年茶叶出口大陆总值比2010年同期成长56%,茶农受惠良多。与此同时,两岸茶业经济贸易合作也日益呈现出双向互动的趋势,越来越多茶农、台商来大陆考察,并表达出了创业的意愿。而大陆尤其是福建的茶企先行先试,将台湾茶纳入企业的产品系列,有的甚至与台湾茶产区行业协会合作,共建台茶生产基地,为大陆消费者奉上一杯正宗的台湾茶。

  从2012年的第一天开始,台茶“登陆”实现零关税,这绝不仅仅是数字的改变,而是意味着一个蕴藏无限商机、包含无限可能的两岸茶业合作共赢时代已经来临。“零关税后,两岸的合作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种植、加工和市场的全产业链合作,也可以是不同环节的有机组合。”厦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院经济所所长石正方如是说。为此,两岸茶界在去年岁末和新年伊始都有不同的“动作”为零关税预热造势,茶产业部门、茶商、茶农和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勾勒了两岸茶业合作的未来前景。对于合作的前景,有业界人士诗意地声称它为:“千树万树梨花开”。

  互动式合作,或成潮流

  纵观两岸茶业往来史,两岸茶业合作最早见诸记载的便是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柯朝氏从武夷山引进茶种栽植在台北县瑞芳山区。其后的林凤池、张氏兄弟亦分别将青心乌龙、铁观音等茶种与加工技术引入台湾,创制了冻顶乌龙、木栅铁观音等名茶。近代以来,台湾的茶业发展尤为迅猛,种茶、制茶技术与茶企管理经验日臻成熟完善,以至于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向大陆输出,促进了大陆茶业的变革发展,并因两岸茶叶产地环境的相似性催生了福州雪峰农场、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台式茶基地,而在销售终端则诞生了如天福茗茶这样的茶企“大腕”。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台商在闽兴办茶企60多家,种植高标准茶园5万多亩,产值达数亿元人民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这种“借鸡生蛋”的合作方式是单向的,而在后ECFA时代,日渐频繁的“互动式”式合作或将成为一种潮流。中国茶道网运营总监许墨在分析ECFA给两岸茶业带来的新发展机遇时说道:“福建茶企借助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借助铁观音和大红袍这乌龙茶系两条‘龙头’迅速在茶市开疆拓土,大势正起,建立了品牌体系和销售终端,团队与顾客成熟,优势已经远远在全国前列。而随着ECFA生效实施,福建茶企会与时俱进,抓住‘近水楼台’之机,把台湾乌龙茶这个‘龙头’纳入到自己的品牌体系和销售渠道。”

  2009年,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厦茶”)在台湾南投鹿谷乡杉林溪猪高湾上与当地茶业协会共建了480亩的“海堤茶叶台湾高山茶种植基地”,这是大陆茶企首次在台设下的基地,使台湾乌龙茶成为该企业乌龙茶的一个“支系”。据王贵卿介绍,在厦茶的中国乌龙茶战略地图中,台湾是被视作与安溪、武夷山一样的茶叶基地,而且它还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台湾茶产区环境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优异,茶园管理相当完善,安全有保障,我们要把台湾茶打上‘海堤牌’的LOGO,卖到全国,卖到全世界。”他还透露,目前“厦茶”开发的台茶在海堤茶叶日本福岛店非常热销。陈志雄进一步指出:厦茶与台湾方面的合作将分两步走:一是继续深化同阿里山、鹿谷、梨山等地的茶业协会、制茶同业公会的合作,将当地茶王赛评选出来的“优胜茶”包装后进入厦茶的销售终端;二是继续推进共建茶园的合作方式,按厦茶的标准加工台茶,将质量可追溯体系导入产品,让消费者体验最正宗、最安全的台湾茶。

  山国饮艺茶业董事长林玉辉也透露说,从今年开始,“山国饮艺”要做全系列台茶,并邀请台湾嘉义县阿里山茶业协会理事长薛文镒作为企业顾问,并聘请台方技术人员长期驻扎在基地,完善茶园管理,优化制茶技术。此外,在去年12月,福安新坦洋茶业集团也与台湾榕淙茶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产品将交互式地进入各自的营销通路。

  乌龙茶“金三角”,或将形成

  乌龙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茶类,它的主产区分布在两岸三地——福建、台湾和广东,形成了各具鲜明特色的乌龙茶品类,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乌龙茶“大家庭”。闽、台、粤三地地理位置相近,都拥有乌龙茶产业,而且两岸茶叶在资源、产业基础、消费需求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因而在ECFA框架下随着两岸茶业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的茶业学界、商界人士都提出了要打造两岸乌龙茶产业集群——乌龙茶“金三角”的构想。“两岸(闽、台、粤)可以谋求优势互补,打造两岸乌龙茶产业带,共创品牌,最终目标不止是共同市场,而是全世界。”石正方说。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也表示,北有长三角,南有珠三角,而闽台粤则可以打造“乌龙茶三角”。

  其实,构建两岸乌龙茶产业带的构想并非纸上谈兵,与台湾有很深渊源关系的厦门和安溪早已有所行动。“ECFA是大陆以宽容的胸怀对台湾伸出的一双温暖之手,它将使两岸茶业经济进一步互补与融合。从前,台茶销往欧美、东南亚,容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今后则无此担忧,大陆作为台茶的坚强后盾则能使台茶有效地规避了国际风险。”陈志雄说。厦门是传统的茶叶贸易口岸,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临近安溪、武夷山等名茶产区,具备陆海空的天然交通便利以及对台、对外茶叶贸易的基础优势,因而在去年年底厦门市政府适时地出台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上述优势,规划建设茶叶销售集散中心,吸引全国知名茶叶生产、加工、机具及销售等企业在厦门设立总部,扩大国内外茶叶贸易。在后ECFA时代,厦门市政府将充分利用厦门作为全国茶产业要素市场集散中心的地位和优势,有效发挥金融在促进茶产业升级和茶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将其打造成两岸、全国乃至世界的茶业期货市场。于是,在去年11月29日,厦门市人民政府、中国民生银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三方在首届(厦门)茶业金融国际论坛会议上签订了“厦门茶叶交易中心”共建合作备忘录。据陈志雄介绍,建成后的厦门茶叶交易中心,将通过金融整合带动茶产业升级,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茶企与大生意的顺利对接,并以金融服务助推两岸茶文化的传播,为中国茶行业带来全新的资本运作理念。

  作为厦门的龙头茶企,“厦茶”立足福建,夯实闽南、闽北乌龙茶产品与市场,并东进台湾,设立台茶基地,还把触角往南延伸,开拓潮汕地区消费市场,且计划将凤凰单枞进行品牌化运作,构建“海堤模式”的乌龙茶产业带。而作为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安溪,则将建设海峡两岸现代荼业合作示范基地纳入近期发展规划,形成“一都(国际茶都)、二区(生态茶园合作示范区、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三中心(海峡西岸茶叶良种繁育合作示范中心、海峡西岸茶叶加工技术合作示范中心、茶业质量检验检测与标准化示范中心)、四基地(茶叶深加工合作示范基地、茶业机械制造合作示范基地、茶业印刷包装合作示范基地、茶业保税物流园

  区示范基地)”的区域发展布局。

  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

  两岸茶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虽然台湾茶文化源于大陆,但因为历史的原因,两岸分隔造成了两岸茶文化的疏远。而在分隔的期间,台湾茶文化则较好地传承了中华茶文化,并融入了不少创意元素,如茶叶产品、茶艺、茶席、包装等方面的创意茶文化都走在了大陆的前面。“近几年,大陆茶叶市场发展迅猛,各个茶企忙着产品开发、茶园建设、门店开设、团队培养等工作,在茶文化,特别是茶文化创意方面较为薄弱和缺乏。而台湾更早进入市场经济,其产业在茶文化与商业文化结合早,并在此过程中总结提升了茶艺、茶席等。它们的植入将能提升大陆茶企的自身实力,增加新的盈利点。”许墨说。事实证明,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而茶文化产业需要创意才能有活力和生命力。“后ECFA时代,两岸茶文化创意方面合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他说。

  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台湾的中华茶艺成功“登陆”,并掀起了~阵至今仍然热度不减的“茶艺热”。20多年来,两岸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斗茶赛等。“这些多基于茶文化交流的互动,还未真正起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范增平说。新年伊始,由他创办的范增平茶文化发展中心福州办事处正式揭牌,这是他在中国大陆设立的第4个办事处(天津、广东、四川)。他表示:在ECFA框架下,借台茶“登陆”零关税的契机,以“文化发展中心”为平台,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除了向大陆消费者推荐物美价廉的台茶之外,还将积极促成闽台友谊茶团的成立,组织两岸茶人以茶生态、茶文化为主题的茶旅行动,并考虑组建茶文化艺术馆、制茶馆等,以此为介质推进两岸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无独有偶,去年12月22日,海峡两岸茶界在安溪县龙涓乡携手共建了集茶产业生态旅游、茶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紫云山文化产业园暨中国乌龙茶文化村”,其核心区将以中国乌龙茶文化展示、闽台乌龙茶合作为基础,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

  如是观之,后ECFA时代,不仅是两岸茶业经济贸易全面合作的黄金时代,还是两岸茶文化产业共同繁荣的崭新时代,更是寓含了更加深层次的内涵。“如果两岸的人都能坐在一起泡同一壶茶,品茶谈文化、聊历史,化干戈为玉帛,我想很多东西都能迎刃而解。茶是两岸的情感纽带,也将会成为联系沟通两岸的第一张名片。”林玉辉说。

  ECFA时代,合作大于竞争

  ECFA签署之后,随着零关税时代的来临,台茶大肆西进大陆,也许不可避免会对大陆的茶叶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大陆的乌龙茶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然而,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挑战,两岸茶界人士则不以为然,他们普遍认为,ECFA框架更多的是为两岸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合作大于竞争。

  市场通路是关键

  “ECFA实行的是对台农产品单向免税政策,对台茶市场来说无疑是利好政策。”石正方说。而当提及当前不对等的政策是否会对大陆造成冲击时,大陆业界人士纷纷都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若从在客观条件来看,台湾约有2.3万公顷的茶山,而这些茶山的产量,其实远远不能满足大陆市场的需求,换而言之,即使台茶确实对大陆有冲击,也会被大陆巨大的市场缓冲以至消散。因而,王贵卿在谈到台茶可能造成的冲击时十分生动地说道:“如果大陆的人每人都喝一口台茶,台茶都不够卖了!”。

  针对当下两岸市场现状,石正方特别指出:当前两岸合作最关键的是市场通路和理念,ECFA为两岸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制度,它在进一步促进两岸茶业交流的同时,也拓宽了两岸茶叶市场的通路,使两岸贸易日益趋于自由化,促进两岸茶产业的深度合作。

  过去,很多消费者都无法购买到真正的台茶,购买到的往往为台式茶,而后ECFA时代,真正的台茶将大量进入大陆市场。大多数经营台茶的大陆茶企表示,今后通过正规渠道入市的台茶,在价格上会更加理性。另外,由于台湾在茶园管理、制茶方面的优势,促使台茶品类在同等品质的条件下,售价比大陆来得低,这对于目前市面上动辄上千甚至上万的乌龙茶价格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有利于大陆茶价更趋于理性,有利于大陆茶市更健康地发展。

  那么,在当前日益成熟的大陆市场,台茶“登陆”后将主要以哪些渠道销售呢?一方面通过台湾茶企的自有品牌销售,另一方面则是大陆茶企的介入,通过大陆茶企的渠道。让台湾茶的口味迎合消费者的需求。“ECFA的实施对台茶在大陆的销售起到较大的带动作用,不难想象,不久的将来大陆茶叶市场将冒出2~3个比较知名的台茶品牌”。八马茶业总经理王文礼说。的确,台茶在大陆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本刊记者在走访“厦茶”门店时发现,打上“海堤牌”的台茶供不应求,大陆品牌介入台茶销售的模式已初见端倪。同时,许多安溪茶企,如八马茶业、三和茶业等也开始逐步介入台茶的销售。

  “台茶登陆,对于台湾茶农、大陆消费者、商家来说都只会是提升,几乎不会对大陆的市场造成冲击。”林玉辉说。“台湾茶农有生意做,消费者有正宗的台茶喝,商家有钱赚,三方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技术“登陆”,或将引发“鲶鱼效应”

  随着ECFA时代的来临,两岸在种植、加工、管理经验等方面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交流,而台湾在制茶技术、茶园管理、制茶机械方面较之大陆有一定的优势,有许多值得大陆借鉴的地方。对此两岸茶人纷纷表示,台湾制茶技术与管理经验的“登陆”,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大陆茶业的革新,或将引发“鲶鱼效应”。事实上,早在ECFA签署之前,大陆就已开始输入台湾先进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如轻发酵的清香型铁观音、抽真空的小泡袋包装等。清香型铁观音因色泽、香气、风味独特,很快拉近了与全国消费者的距离,吸引了许多原先喜饮绿茶、茉莉花茶的消费者,为安溪乃至福建乌龙茶开辟了新的市场。因此,在许墨看来,后ECFA时代,通过两岸茶人的交流合作,必将进一步提高大陆茶企工业化水平,为茶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当然了,还不仅限于此。“在ECFA时代,近期而言是种植、加工、管理经验的输出,从长远来看,两岸可以相互交换人才,从而形成共同市场,促进平等、深度的合作。”石正方说。

  在提及台湾茶园管理模式时,业界普遍认为要向对岸学习,形成环保、安全、健康意识。陈志雄说,台湾茶园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一方面体现在安全健康方面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是茶园周边环境中林区的设置也非常合理。虽然目前大陆许多茶产地已经开始重视茶园的水土保持,但仍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做好茶叶健康安全就是对消费者尽的最大责任。所以在ECFA启动期间也正是大陆茶农加速拓展学习,提升茶园管理水平的大好时机”。他说。

  目前在大陆刚刚起步的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在台湾已经非常完熟了,尤其是在茶叶检测方面的机械更精密、更人性化。

  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向台湾学习茶叶种植、制造技术的过程中,学的不仅仅是“表”,还要学到

  “里”。以铁观音为例,作为创新的产品清香型铁观音,曾在大陆市场上一度热销,但因为它“不易保存、多喝容易伤胃”的“软肋”使铁观音不得不回归传统。“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是要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比如清香行铁观音,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所以要进一步发扬传统铁观音的优势,否则路子会越走越窄。”陈志雄说。

  向东岸“学文化”

  近些年来,两岸茶业交流越来越频繁,除了市场、技术的交流,更多的是文化的互通有无。2011年岁末,两岸几乎在同一时间举办了几场茶事活动,如在闽举办的“闽台茶乡交流会”和在台举办的“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可以说为零关税的来临进行了一次“热身”。

  在后ECFA时代,这样的活动势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透过这些茶文化交流,大陆除了要学“武”(技术),还要学“文”(文化、创意)。“台湾的茶楼、茶艺馆给人的印象是朴实、平淡、返璞归真,处处体现着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当前大陆的茶会所却是攀比高端、攀比奢侈。”刚赴台参加完“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回来的林玉辉不无感慨地说。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他发现,台湾的包装简单而富有情调,而且台湾茶文化范围很重视“体现一种人情味,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他表示,今后“山国饮艺”会学习效仿台湾同行的做法,无论是茶的包装,还是茶会所,并考虑到大陆的消费特点,采取折中的做法,但始终要坚持走简约而不简单的路线。范增平也认为,“茶尚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为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叶包装理应提倡精简化,让它回到简朴的路子上来。”

  不可否认,台湾茶文化尤其是创意文化已走到了大陆的前面,这无疑是值得大陆学习借鉴的。于是,在零关税启动之初,范增平茶文化发展中心福州办事处应运而生,承担起中介组织的作用,方便台湾个体户来大陆设行设店,并为两岸茶界人士交流往来牵线搭桥。此外,福建茶企三和名茶旗下的三和茶博物馆也与台北县坪林茶叶博物馆“牵手”合作,以展品互相交流为主,如申请租借台湾茶文物放在三和博物馆展出,举办台湾茶文化专题展,而闽茶文物也可跨越海峡到台湾展出。“这是一种更形象更能大范围推广两岸茶文化的方式。”三和茶业营销总监宋向洪说。

  链接:两岸茶业交流简史

  1796年-1820年,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进茶种,创台湾北部种茶之始。

  1855年,林凤池自福建武夷山一带引进青心乌龙茶种,开台湾冻顶乌龙茶种植之先河。

  1875年-1908年,张乃妙、张乃千兄弟由安溪引入纯种铁观音茶苗种植于台湾木栅。

  1830年起,台茶开始输往厦门、福州精制加工。

  1866年,英国入杜德(JohnDodd)在台设立宝顺洋行,在厦门人李春生的协助下收购台茶及推广种植。

  1867年台湾茶叶运销澳门成功。1868年设立万华精制厂,并从厦门雇请经验丰富的制茶师精制台茶。

  1869年,台茶首次直销美国。从此台湾乌龙茶因其品质优异、风味独特而声名远播,享誉国际。

  1990年9月,“台茶之父”吴振铎教授等14位台湾茶叶界人士专程到建瓯桂林村考察百年矮脚乌龙茶园。考察后,吴教授认定:桂林村这片百年矮脚乌龙与台湾的“青心乌龙”为同一品种。

  2005年8月,龙岩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总体规划中把永福镇列为台湾农民创业园,并于2008年被批准列入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2007年-2011年,福建连续举办了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它已成为推动对台旅游、经贸、文化等的交流合作,打造“海西”拓展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0年6月19日,“闽茶中国行”首站——台湾站活动在台湾南投县拉开帷幕。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重庆签署,两岸经济关系由此跨入新的历史纪元。

  2011年12月11日,两岸展开首届“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

  2011年12月18日~19日,福建省台办、福建省农业厅、安溪县人民政府等联合举办了“首届闽台茶乡交流会”。

  2012年1月1日,两岸茶业共同迎来零关税时代。该文转载自海峡茶道2012年第2期.

责编: ahao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