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地理标志产品遭遇的问题和矛盾

  问题:2016年茶叶公公品牌价值排行第一却屡上农残黑榜……
 
  一方面,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是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自2010年4月份开始评定的,采用的是CARD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属于比较粗放但是对茶来说也比较适宜的一种评估模型。(想要了解的可以去看《201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当年安溪铁观音的品牌价值为44.01。然后经过接下来的额两年里快的发展之后,接下来的几年里,安溪铁观音的区域品牌价值稳定在50亿+的水平,更是在今年一举超越西湖龙井占据了第一。
 
  另一方面,从2013年开始,安溪铁观音却屡次上质监局农残黑榜单,网络上标榜9.9元包邮的安溪铁观音更是不绝于耳,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何故……
 
起跑
 
  2000年4月,由安溪县茶业总公司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的“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2004年7月,国家质监总局发布第91号公告,批准“安溪铁观音”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安溪铁观音的速度扩张应该是04-08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政府和相关组织开始以“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为核心进行推广,着力将其打造成具有很强区域品牌价值的农产品。而且,对地理标志的核定规范化也让安溪铁观音逐渐走向全国。
 
  长期以来,碍于交通的不发达,各地的茶叶很难真正走向全国。但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不便带来的流通不便就逐渐消失。但同时,茶行业本身也没出现比较有名的茶叶品牌。而安溪铁观音算是最早以公共品牌“安溪铁观音”进行茶叶推广的茶,推行之后它便很快占领了消费者在喝茶方面的“心智资源”。而且铁观音的包容性很强,很快就随着这个地理名片走向了全国。安溪铁观音的全国市场占有率甚至达到了20%,之后其他茶类也争相效仿,甚至在各产茶区形成了一股“茶叶地标风”。但也正因为过于注重“区域公共品牌”的发展,所以才没出现很有名的茶企品牌,这是后话。
 
崴脚
 
  茶产业发展与茶市场需求增长共同催生了茶市经济。各地纷纷抢滩“茶市”、“茶城”、“茶都”,打造以茶市为中心的茶业辐射圈,以期带动本土茶业发展。
 
  2010年开始有了“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排行”,也算有了比较公正的一套反馈评价体系。2012年伊始,安溪铁观音甚至整个茶市的增速逐步放缓,甚至有所下滑。很多人觉得原因是对于公务消费的限制以及整个经济的放缓,其实并不尽然。
 
  就拿安溪铁观音来看,推行区域公共品牌之后其迅速蹿红,需求量极速提升。随着加入的人群的泛化,而且很多茶商开始“重产量轻质量”,就让整个安溪铁观音的产品质量层次不齐。尤其在产地保护的旗帜下,产品价格一路飙升,更是激发了商人赚钱的荷尔蒙。利益至上,就让整个安溪铁观音甚至茶产业变味了。此外,还有很多地方媒体的报道中会出现“如何用好、用活这块“金字招牌”,用“土特产”换来更多真金白银”类似的文眼,着实让人寒心。
 
  再来看线上,到电子商务开始推行的时候,很多安溪当地中小商家开始以“9.9元包邮”等类似的营销方式进行无脑复读机式的推广,让整个线上铁观音市场陷入了“质量恐慌”。
 
  如果说安溪铁观音或者茶行业消费市场萎缩的内因是产业内部的监管和维护出现问题的话,那么整个市场经济的放缓和三公消费的限制从外部逼迫着行业改革。在没有公共品牌推广之前,已质量为核心是行业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但是产地品牌出名之后,只要你是这个船上的一员,即使不作任何多余的事情,也可以跟着它的波浪推着前进。
 
发炎
 
  自2008年之后,“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已经不属于某些个别企业或者机构了,野蛮生长到让他们无法控制的地步。以至于没有人对它的十年百年后的发展着想。从茶农茶商,到机构媒体,大家都希望从它身上快快的捞一笔然后直接走人。(这里应该也是茶企应该注意的,不能让自己的品牌成为一个很泛或者属于大家的品牌)
 
  自公共品牌价值评测以来,安溪铁观音虽然一直占据着一席,而且长期维持在50亿+,但随着产业内部出现重大问题,同时还有外部因素的压迫,于是多年打造起来的安溪铁观音的高速通道就这样戛然关闭。好好地名声也成了“外表光鲜”的“坏心苹果”。
 
诊断
 
  你问我为什么监督没有到位,其实这和地理标志(原产地名城保护)的商标准许和主要监督部门不是一致有关。据了解,目前原产地名称保护在我国有三种,一种是质监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一种是农业部门“农产品地理标志”,第三种就是工商部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安溪县政府引导茶客们认标消费的凭据主要为最后一种——“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其中两个最主要的就是工商部门和质监部门,由于两者的职能区别,就导致了其对应的“地标保护”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归属。工商部门的主要是创牌子、闯市场的,而质检总局则是管生产,分别监管地理标志产品的不同阶段。”
 
  工商部门由于主要是以闯市场为核心,所以其对于商标发放企业和机构的考察就比较粗放。但是质检总局由于对地标产品不同阶段进行监管,所以其审查条件就比较细致,这也就是导致为何获得地标的某些企业上质检总局的黑榜。
 
  此外,还需要提到的一点就是,质检总局的审查过于苛刻,导致很多的中小茶商都无福消受地标所带来的福利,我估计这也违背了当初申请地标产品的初衷了吧。就比如它要求上一年度在安溪境内交税超过4万元,这就已经将一大批茶商拒之千里了。有机构曾统计过,获得地标的的企业其茶叶产量加起来还不足安溪整个产量的20%,其余在安溪生产的铁观音成了黑户。
 
  “不管是质检的地理标志还是工商的专用标志,都是为建立原产地保护,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一方面是有着两种侧重不同的地理标志,带来了权力上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是超过80%的安溪原产地茶叶没有“娘家”,不能得到原产地保护。
 
  立法层面的混乱和职责不清晰,让地标产品处于推广和监管分离的尴尬境地。机构和企业大肆宣扬地标产品没有培养市场的“责任感”,企业都希望能在其中分一杯羹却不想投入太多。相关机构和社会团体想尽责,却无奈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其实说白了,这也是让消费者对“安溪铁观音”和“安溪产的铁观音”傻傻分不清楚的原因把。
 
治疗
 
  针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应就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制定系统科学的法律、法规,理顺管理体制
 
  可以考虑将地理标志纳入商标法的保护范围,并尽快理顺工商总局和质监局在保护和管理地理标志方面的权限与职能,合理分配它们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建立地理标志的注册登记制度和产地可溯源系统。加强使用过程的监督,清理已经被不当注册为普通商标的地理标志
 
  (二)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经营者保护地理标志的意识
 
  目前我国假冒、仿冒和滥用地理标志的现象颇为严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全社会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意识十分薄弱,给侵权人以可趁之机。因此,司法、执法部门和相关的社会团体应尽可能多的宣传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使地理标志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给地理标志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也要加强对“地标产品”的普及,至少让消费者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地标产品。
 
  (三)提升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团体,如茶叶协会等)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掌握对整合产业和行业的引导权,可以借鉴法国相关红酒协会的做法。
 
  (四)产业联合,尽量做到覆盖整个地标区域。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真正有效的对地标产品进行保护和推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产销共同体(海博会上茶叶产销共同体好像成立了)。
 
结束
 
  其实,这些都是一个产业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初的红酒行业也是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案有了AOC标准,由此看来,茶行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希望在之后的路上,能有人看到问题,能有人具有行业责任感,能有人引导和推动整合行业的发展。也希望咱们茶行业,越走越远。
 
  今儿就这么多,我是安子。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