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43.5万人中有18万人吃着“茶”这碗饭

  春茶季,新昌人的微信朋友圈流行一个段子,叫“你爸妈喊你回家采茶叶了!”讲的是很多在县城甚至外地工作的人都赶回老家采茶叶。据统计,如今新昌43.5万人中有18万人吃着“茶”这碗饭。

茶农张志汀正在茶园里育种
  不过,除了采茶叶、卖茶叶,新昌也有不少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了一条和“茶”有关的“另类”路线。他们的人生因“茶”发生改变,他们的发明反过来又助推新昌茶产业的发展,并使新昌茶产业链不断延伸。近日,记者走近这些隐藏在新昌的“民间高手”,围绕着这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新昌人创业、创新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老茶农做成了育种专家的事
 
  育种,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应该是功力深厚的专家学者才能干的事。但新昌县东茗乡东茗村长乐自然村的茶农张志汀就干成了这件很牛的事。
 
  张志汀培育的茶树新品种叫“东茗1号”。老张发现它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1990年3月28日,老张到自家茶园看看春茶是否可以采摘了。这一看,就看出了奇事。整个茶园的茶树都没有发芽,却有一株茶树冒出了嫩芽,可以采摘了。对头一茬春茶来说,“早”意味着更高的市场价格!

丁水芳正在研制的新炒茶机
  “我采摘回来炒起来,味道还不错。”于是,老张盯上了这株茶树,在树枝及周围做了记号,以后不再采摘和修剪,刻意培养它的枝条。
 
  1994年,在乡茶叶辅导员俞志锋的帮助下,老张用这株茶树的枝条扦插了1000多株小苗。1995年,在新昌县里举办的一次科技对接活动中,老张结识了省里来的专家,转而认识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茶树育种专家虞富莲和陈亮,开始联合育种。他们把这个新品种称为“东茗1号”。
 
  由于“东茗1号”采摘期明显早于鸠坑种,而且芽叶厚实,杆颈短缩,抗寒能力比较强,炒制后外形扁平、光滑、嫩绿,价格比较高,周边的茶农纷纷向老张采购茶苗。后来,随着购苗者越来越多,长乐自然村的其他茶农也繁育起了“东茗1号”。据俞志锋介绍,茶苗销售高峰期在2007年,当年仅长乐自然村就售出了“东茗1号”茶苗300万株左右。
 
  另一方面,茶科所的试验也有了新进展,相继完成了小试和区试,证明这是个很好的良种,接下来将进行推广试验,向最后的新品种认定发起冲刺。
 
  有了品种,接下来就是茶园管理。茶树生长茂密后,茶树间人行走都难了,耕种怎么办?顺着这条思路发展,新昌县大市聚镇东郑村村民王伯才发明了茶园中耕机。
 
  从研制这台机器到机器性能完全“成熟”,老王花了15年,前后有15次大改动。
 
  年轻时,王伯才就喜欢捣鼓东西,他发现茶树小的时候,茶树与茶树之间的横向间隔1.5米,翻土、除草都不成问题,等茶树长大后,间距变得很小,仅容一人通过,这个时候人工翻土作业就很难进行了。“这一直是困扰茶农的难题,能不能做一台茶园中耕机?”
 
  1998年,老王设计的第一台茶园中耕机下线。柴油发动,利用铁齿,模拟人翻土动作完成松土、除草,效果不错。
 
  1999年,第二代茶园中耕机下线了,推向市场后,卖出了五六十台。之后,老王对客户进行调查,发现机器还存在几个缺点,比如功率不够,碰到硬地面铁齿挖不下去等。针对客户的这些反馈,老王又作了改进。
 
  2010年,ZGJ-120茶园中耕机制作工艺终于成熟了。老王发明的这台茶园中耕机获得了3项专利,并通过了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功率由原来的2.4马力提高到4马力,效率提高了,一天能耕10亩地。”老王告诉记者,茶园中耕机的推广使用,让茶园管理实现“机器换人”,不仅能节约大量劳动力,还有除草灭菌、改良土壤、深施有机肥等功效。
 
  老王的创新并没有因此止步,去年年底,老王又将中耕机的手摇启动改为了电启动。如今,这批中耕机已经被卖到了福建、湖北、四川等地。
 
  中耕机15年大改15次回山镇的木匠发明了炒茶机
 
  如今,一到采茶季,新昌每个村落几乎都会传出“隆隆”的炒茶声。由机器代替手工,让新昌大佛龙井的茶产量有了质的飞跃。而扁型茶炒制机是由新昌县回山镇的木匠丁水芳首先发明的。
 
  丁水芳是回山镇柘前村人,今年67岁。老丁只有小学文化,但爱思考,动手能力很强,是回山镇小有名气的木匠。
 
  在谈到为什么会发明炒茶机时,老丁的想法很朴素,就是不想让家人这么辛苦了:“看看家里人炒茶叶实在太辛苦了,一大早去采茶,到晚上开始炒,炒完了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又要去卖,卖完回家又要摘,几乎24小时没得休息。”
 
  自1996年开始,老丁一心扑到了他的“发明”上。由于自己不会炒茶,老丁就拿着手表和笔记本,四处观摩,看看炒茶高手一分钟内要抓几次、压几次、抖几次……把这些龙井茶炒制手法的运用规律掌握清楚。
 
  之后,老丁用铁和木头等物件做出了一台“样机”,用炭为热能,以电作动能,电动机的功率为370瓦。当炒板转至锅的底部时,用脚踩一下踏板,炒板能贴紧锅底将茶叶压扁。
 
  此后,老丁又用“样机”试验了两年,从1998年冬季开始制造铁架子的扁茶机,做一台卖一台,每台2800元。到1999年秋茶结束时卖了50台,后来外地客商来买,他还从农户那里回购了5台。“反正那时农民已不用炒茶了,我就和农户商量,先让我卖出去,明年炒茶之前做出来还给他们。”
 
  如今,茶机已经成为新昌的一大产业,有14家企业的70多只机型进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去年新昌全县茶机产值达1.5亿元,占全省的半壁江山。扁型茶炒制机的诞生,大大减轻了茶农的劳动强度,也为茶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新昌茶叶创新“土壤”肥沃
 
  除了“东茗1号”“中耕机”“炒茶机”,新昌的“茶人”还有其他的原创发明:梁宏亮发明了采摘机,一台机器能顶10名采茶工人;绍兴市昌控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研制了茶叶色度智能识别控制系统,安装了这个系统,随时随地任何人都能炒出同一个颜色的茶叶。新昌县群星实业有限公司发明了茶叶常温杀菌保鲜剂——杀菌脱水脱氧保鲜剂,进而发明了一体化便携式脱氧保鲜包装,使春茶在常温下可以保存18个月之久。
 
  新昌的茶界怎么会产生如此多的原创性创新呢?有人认为,新昌有18万人的茶业从业基数,勤劳聪明的茶人是创新的“种子”,同时新昌又有重视创新的传统和激励创新的机制,为茶叶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新昌是个山区县,历来有“资源不足科技补”的理念,十分注重科技创新。
 
  早在1978年,新昌就形成了县、区、社、队四级农科网,有农科人员3500人。发展大佛龙井品牌以来,该县更是加大了茶叶科技的推广力度,从龙井茶手工炒制、机械加工、良种茶苗繁育,到目前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从未间断。持续不断的农技推广,为广大农民培育了良好的科技素养。
 
  科技推广、科技政策、科技服务、科技平台,构成了该县茶叶科技创新的肥沃“土壤”。2009年,新昌被评为“全国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2014年,新昌被评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
原题《新昌18万人吃着“茶”这碗饭 “民间高手”捣鼓出的发明真不少 这些创业创新不但改变了新昌茶业发展模式,也对中国茶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