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岩上凌云志——武夷山擎天岩茶厂的百年老字号之路


       余盛良在手工制茶
  余盛良在察看茶青质量
  擎天岩茶厂的另外一个主打品牌“岩茶村”
 
  在武夷山擎天岩茶厂厂长余盛良书房的案头上,有一个镌刻着曾祖父余培信名字的瓷制秤砣,那是100多年前,曾祖父开办擎天岩茶厂时候遗留下来的。
 
  每每摩挲着青花萦绕的老秤砣,余盛良总感到一种脉动在激荡着他的百年老字号梦想。
 
  28日,余盛良开始梳理一年的营销业绩,公司去年推出的高端茶品牌——“心头肉”肉桂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的20个销售点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且价格达到了每斤数万元。余盛良感触颇深:“是文化的翅膀,把这个高端品牌提升到了新的境界,也为擎天岩这个老字号带来了新的活力。”
 
  作为茶人,生长在武夷山核心岩茶产区天心村的余盛良是幸福的,现在他还担任着天心村的党支部副书记。天心村“三坑两涧”丰富的正岩茶资源,为余盛良这样富有创意的茶人提供了宽阔的创造空间。“心头肉”就是余盛良采摘人称“核心产区的核心”的天心岩顶上的三亩多肉桂茶树之叶手工制作的,每年产量不过120公斤左右。
 
  如此珍稀,“心头肉”确实是余盛良的“心头肉”。余盛良为“心头肉”做足了文化的内涵。他特意请来了中国美院的林超教授设计独特的木匣包装,还为茶品题诗:天心村里天心寺,天心寺旁天心塔,天心塔上天心岩,天心岩顶心头肉。
 
  “文化也是我的心头肉,对武夷茶传统文化的梳理越是深入,自己就越是充满使命感。”余盛良说。自1982年开始制茶,余盛良在重振家族辉煌的路上就不断获得文化的滋养。
 
  近年来,余盛良将家族制茶历史和文化都完整地挖掘出来,百年老茶厂位于白云峰附近的遗址也被余盛良花大力气保护下来,成为余盛良企业的“文化地标”。每年制茶季节前,他都要前往缅怀。他介绍说,清光绪年间,曾祖父就创办了擎天岩茶厂。当年余家的茶叶以出口为主,一路,通过赤石码头装船运到厦门口岸出口;一路,走武夷山万里茶路出口。鼎盛时期,擎天岩茶厂有茶山350多亩,每年实现收入1000多块大洋。
 
  茶文化的内涵不仅在于茶,还在于茶人的文化内涵。虽然是高中毕业回村事茶,但是余盛良在追寻文化的道路上从没有松懈。现在,余盛良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福建农林大的大专文凭,还是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制茶工程师、武夷学院的客座讲师。每年,他都为茶农、茶艺培训人员、大学生等开办各种讲座、培训多场,在与茶文化的不断“亲密接触”中,余盛良以文化振兴家族百年老字号的信心愈发高昂。
 
  每天,余盛良都有一段练字的时光,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10多年。他主攻魏碑,师从当地著名的耄耋书法家刘庭芳。魏碑具有多元的美学特质,它渗透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血脉,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粗犷与汉民族的内敛,融合了北方书法的古朴浑厚与南方行楷的新妍妩媚……”说起书法,余盛良体悟颇深。他归结道:“文化需要融合,才有提高的空间,书法如此,茶文化也循此理。”
 
  在提升传统茶种植文化的路上,余盛良借现代科技总结出了“有机耕作十八法”,让武夷茶的传统经验性种植技艺有了新的规范性。他举例道,他的茶山翻土深度、每亩实施的有机肥数量、客土的数量等都有准确的定量规定,这改变了传统的经验式耕作法。虽然每亩的人工、材料等成本上升了1000多元,但是优质的茶叶和稳定的产量给了余盛良更多的惊喜。
 
  如今,在“心头肉”之外,擎天岩茶厂的另外一个主打品牌“岩茶村”也在市场上声誉鹊起。从2008年起,每年春季的制茶时节,余盛良都会召集全国20多个城市的上百名新老经销商,到武夷山参加茶厂举办的“茶文化之旅”。余盛良带着这些茶商一起采茶青,一起熬夜制作茶厂的第一桶茶,如今已成为茶厂的保留节目。余盛良说,文化是需要体验的,制茶过程是一场辛苦的“文化苦旅”,品茶过程是一场喜悦的“回甘之旅”,唯有经历,才可烙下文化的印记。带着文化的认同,所以,这些年擎天岩茶厂的经销商队伍一直很稳定。
 
  如今,余盛良在上高二的儿子余韵涵已经开始学习做茶。回忆起去年春季,父子俩第一次携手熬夜制出第一桶好茶时的情景,余盛良颇为欣慰。做茶要有岩韵,做人要有涵养——这个他在为儿子取名时候设定的含义正在实现,擎天岩茶厂的百年老字号图景,也在这个制茶世家的下一个接力棒前清晰起来。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