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所”与7个产茶县缔结了战略合作关系

  中国普洱茶网讯:近年来,浙江茶产业稳健发展,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全国标杆。细数原因,人们不难发现,茶产业这一来之不易的持续发展,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贡献密不可分。

  “中茶所”成立于1958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茶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织攻关,取得了300多项成果,并屡获各类国家级大奖。这些成果有80%已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浙江,“中茶所”与7个产茶县缔结了战略合作关系,技术服务覆盖到19个产茶县。每年派出11名个人科技特派员、8个团队特派员。与浙江茶产业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关系。

  中茶所5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能不说与其服务的理念密切相关。

  组织创新确保科技进步

  近年来,茶产业发展面临着采摘工短缺的制约。采摘工不仅难请,而且价格越来越高。业内许多人提出机采的思路。但名优茶机采毕竟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机械的问题,还涉及到茶园、加工工艺、制成品的花色品种等等。谁能挑起这个创新发展的重担?

  2006年11月,由“中茶所”牵头,联合浙江大学等4个核心单位共同组建的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启动运行。平台以浙江省17个基地县和42家茶叶龙头企业为紧密层,广大茶叶合作组织、中小企业和茶农为服务层,提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名优茶机采就是“中茶所”组织创新,联合攻关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成果。大家普遍反映,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加工设备机器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国人眼中的“国家队”,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科技资源,却无法实现市场化共享,而中小企业这些“地方军”分布散、规模小,想发展却找不到科技的支撑。茶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突破了领域、地域以及部门间的屏障,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在中茶所的发展中,组织创新的价值体现得越来越充分。2010年,与安吉宋茗茶业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安吉白茶研发中心”;2011年,与开化名茶公司组建“开化龙顶研发中心”。这样原本难以想象的组织创新,进一步加强了区域茶产业与科技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让“国家队”实现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地方军”则节省研发时间,抢占了市场先机。

  理念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2013年4月9日,一年一度的中国茶叶大会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齐聚浙江新昌,探讨茶产业发展大计。大会除了常规活动之外,还有一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发布会”,十分引人瞩目。

  这一品牌价值榜,至今已经连续发布4届。由“中茶所”《中国茶叶》杂志和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共同研制。

  在茶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茶所的研究都有划时代的成果。如龙井系列、中茶系列新品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茶多酚深加工技术等。但这些研究都围绕着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名优茶兴起之后,品牌创建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是否应该介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品牌建设?

  但现实的困境是,搞茶叶的不懂品牌,搞品牌的不懂茶叶。如何破解这对矛盾,“中茶所”想到了与浙江大学联手。并共同决定以区域品牌价值评估为突破口,推动中国茶产业品牌化进程。

  根据设计,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有三项一级指标,五项二级指标,24项三级指标以及众多四级指标构成。通过各个品牌横向之间的指标比较和同一个品牌纵向之间的指标比较,区域品牌可以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逐步积累品牌资产。

  正是在“中茶所”不断努力下,中国茶产业的品牌化氛围异常浓厚。整个产业的品牌化程度在农业领域中可谓一骑绝尘。

  路径创新形成供需无缝对接

  浙江茶产业资源最为丰富,无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都储备着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有的来自中茶所,有的来自浙江大学,也有的来自其他机构。如何让这些技术成果更快走向市场,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推广办法是,每个研究机构各推各的,有什么推什么。弊端是,你有的成果基层不一定需要,而基层需要的成果又不一定掌握在你手里。供需之间始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2012年,在浙江省科技厅和农业厅组织下,“中茶所”牵头实施了“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

  首先,根据浙江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需求,“中茶所”牵头展开调研,筛选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茶树种质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优质茶机采机制技术、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茶叶深加工技术等,都是茶产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成果制成菜单下发到18个重点产茶县后,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选择。

  通过这种无缝对接,最后形成六个成果转化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由一个科研单位牵头,由另一家科研单位协助。其中种质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由浙江大学牵头、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和优质茶机械化采摘技术由“中茶所”牵头、名优茶连续化加工技术由浙江省农业厅牵头、茶叶深加工技术分别由浙江大学和供销合作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牵头。

  “中茶所”的肖强研究员是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负责人,他认为,目前茶叶病虫害防治比较普遍的还是化学的方法,既存在着农残超标的隐患,更杀死了大量天敌,削弱了自然控制潜能,破坏了茶园生态系统。因此,必须构建由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绿色防控体系。目前以诱虫灯、诱虫色板、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等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产品已开始在茶园中大面积推广应用。“这种速度,如果没有集成转化的路径保障,是无法想象的,”肖强对记者说。

  据了解,“中茶所”牵头的这一转化工程,将转化59项成果,建立10个示范县、基地,2个综合示范县,100家示范企业,技术成果覆盖50万亩,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000名。争取到“十二五”期末,浙江全省的茶树良种化率达到72%,重点示范县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名优茶连续化加工生产比重达到30%,产业化新产品10个、效益增值10倍以上。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